第六十一章 布告

  更新时间:2013-09-08

  第二天,天刚蒙蒙亮,五城兵马指挥司的兵丁就按照昨晚户部来的大人的吩咐,开始整理难民营。

  一些不幸没有挨过寒夜的难民尸体抬了出来,明显看得出来,死去的人数比之前少了好多了,而且这次,他们身上的衣服并没有被抢掉。

  毕竟,如果不是走投无路的情况下,百姓们还是非常尊重死者的。

  兵丁们在抬走尸体之后,在难民营里面清理出了一块空地,摆上一排桌子和凳子,然后又在难民营门口也排了一排桌子和凳子。

  难民们昨晚加餐,添了火炭,又得到了承诺,心里有了期盼,精神显得好多了,纷纷在关注着兵丁们的行动。

  兵丁们摆置的差不多的时候,难民们纷纷议论起来。

  难民甲道:“昨晚那位大人的难道是真的?”

  难民乙鄙视他:“皇上吩咐的,那有可能假!”

  难民丙老于世故,有点难以置信的道:“这么快就开始布置了,不像以前的官府啊。”

  难民丁解释道:“当今皇上乃圣明天子,当然和以前的不一样了!”

  “......”

  难民营中有力气话的,都开始发表自己的看法,见解,整个营地显出了一股生气。

  很快,兵丁们又安排能打工的人去排队,纯力气的,会手艺的,各自成列。

  还没排完队伍的时候,户部的吏员就到了。也不多加客套,分成两组。门口的凳子那一排坐了四个人,营地里面的凳子上坐上八个人。

  马上,难民营里面的登记就开始了,那里的吏员忙碌的记着人名,籍贯,力气活还是手艺活等细节。

  而营地外面的四个人,两个是负责登记来捐钱捐物的百姓流水,两个是负责登记做工的需求。

  现在的时间还早,不京师的百姓,连督察院的御史都还没有到。户部的官员只是因为有户部尚书的交代,所以不得不早点赶过来,把难民营里的工作先做了起来。

  等了约莫小半个时辰之后,两个御史骑着马赶过来了。见到还没有百姓来登记,互相看了一眼,暗道这个时间点果然没有来晚。然后进了兵丁所属的房子里去喝茶等待。

  寒风时不时的刮过来一下,冬日虽然已经露出了头,但却感觉不到一丝暖意。

  时间悄悄地在流逝,屋里的御史派兵丁出来看了两回了,没见有一个百姓过来。

  渐渐地,营地门口负责登记的四个吏员被冻得坐不住了,纷纷站起来转转,看着大街的尽头,心里嘀咕着:怎么一个都没有得来。要也是,赈灾从来都是官府的事,这回却让京师的百姓来做这个事情。来多少不知道,有没有来都是一个问题呢。

  事情果如他们所料,快到响午了,还是没一个人过来捐钱捐物的,甚至连登记用工的人都没有一个。

  营地里的难民也不时的把目光瞧向大门处,盼望着好心人能够出现。但长时间的等待,一直让他们失望着,担忧的神情出现在了越来越多的难民脸上。

  冬天的时候,百姓没有多少事情可做。更重要的是,外面很冷,所以一般都睡到很晚才起来。

  到接近响午的时候,百姓们才陆续起床,张贴的布告也吸引了一些出门的人。

  布告处慢慢地也越来越热闹,看得出来布告墙下的人主要分为两批人。

  一批是普通老百姓,虽然不认识字,但在别人宣读布告的时候,听得明明白白,但却无能为力。这几个月京师的物价一天一个价,自己都难以过活,那还谈救济别人呢!

  另外一批人,穿的体面,带着跟班,一看就是家里不缺钱的,也识得字,他们也讨论的热闹。不过更多的却是在讨论朝廷的布告怎么用了大白话,是不是朝廷没人了,写大白话,嘲笑地,讽刺地,都有。最后呼朋唤友的去吃肉喝酒了。

  这个时代,没有照片,也没有录像,所以没有经历过苦难,没有类似难民的经历,光凭文字,很难让这些人能感同身受,能体会到那些人的处境有多悲凉。

  其中就有一伙人在临街的一处酒楼喝酒吃肉。喝的痛快时,浑身被酒激得火热,就把窗户给打开来凉快凉快。

  忽然,有个人往窗外瞄了一眼,发现有几辆车子经过,上面堆满了衣食。不由的“咦”的一声,然后趴到窗户边去看个究竟。

  等看到车子去的方向确实是王恭厂方向后,回头对他的同伴道:“速来看傻子,还真有人捐物去了。”

  还真有人嫌自己钱多,去帮朝廷做好事了?这些人有点不信,纷纷拥到窗口看热闹。

  果然,一共两辆平板车,一辆堆着一些破旧的麻布衣服,还有一些火炭,上面坐着一个粗布旧衣的老头。还有一辆平板车上面堆着一些粗粮,由一个同样粗布旧衣的小伙押着。

  “看着也不像是那个府上的家丁,瞧那破落样,自己都没得吃吧,还想当好人。”其中一个鄙夷地下着结论。

  “看着像是穷了一辈子忽然得了钱财,赶紧买尽量多的东西回家堆着,生怕再饿着似的,不像是去捐的。”另外一个有不同的意见。

  “你看他们不是向王恭厂方向去的么?”

  “不得前面就拐弯了呢,那边都是穷鬼住的地方,我看还是我猜得对。”

  “你们都别争了,我们赶紧吃完,吃完了去迎春楼耍耍,那些姐儿不得还在床上呢,正好不用起了。”

  一伙人会意的一起淫笑起来。

  那两辆平板车,的确是朝王恭厂而去的,不过不是看了布告去的,而是为了兑现昨天的诺言而去的。

  那两个人正是昨天钟进卫所收为家仆的一家人中的老汉和他儿子。老汉叫于海宁,儿子叫于长俭。

  此时他们两个也不知道背后有一群人在议论他们,正埋头赶路。

  “爹,您公子有多大年纪?”于长俭终归是按不住性子,朝着前面车上的老人起了话。

  老人没有立刻回答,继续驾着驽马前行,过了一会,还是回答了他儿子的问题:“看着像是二十出头的。现在的年轻人里面,还有像公子一样好心肠的人,真是少啊,特别是在京师这种环境里面。”

  “爹,您儿子能不能也像公子一样,混个官当当?”

  老人听了,忽然转过头来,脸上一脸的严肃:“爹是怎么教你的,要戒浮戒躁,认真做事,有些事情自然就会水到渠成!再公子也不是混出来的,公子见识博闻,又有救驾之功,你要好好学着点。”

  “爹,我错了!”

  听到儿子认错,老人才满意的转了回去。

  “爹,那您咱会功夫这事能不能让他知道?”

  这次,老人没转过来,直接道:“就你那三脚猫功夫,让公子瞧见了笑话。”

  于长俭有点不服气的撇撇嘴,但不敢出声,让老人听见。

  一路着话,不知不觉地就很快走上了王恭厂前面的大街。

  难民营门口,其中一个吏员不小心抬头瞧见远处过来的两辆堆着物资的平板车,一下激动了,像是看见了外星人一样,惊呼起来:“来,来人了,快看,终于来人了。”

  其他三个吏员和边上的兵丁纷纷看了过去,果然是来人了啊。坐回位置的坐回位置,奔进房子里叫御史的叫御史,甚至还有两个兵丁朝平板车迎了过去。

  那边的于海宁两父子拐到难民营门口的大街上后,就惊诧于难民营的动静,和他们印象中的完全不一样。这个,究竟出啥事情了?

  那两个兵丁走近了一看,才发现是熟人。昨天由东厂的人交代送走的人,自然有印象的。

  带着敬意,问明来意后,引导他们走向那边登记捐物的吏员那里。

  等走到难民营门口的时候,于海宁父子也搞清楚了情况。心里明白,中兴伯急人之所急,这么快就有了动静,使得难民营的乡亲有了生机。不由得涌起了一阵的感动和自豪,觉得做公子的家仆并没有把自己的身份降低。

【在阅读模式下不能自动加载下一页,请<退出阅读模式>后点击下一页阅读。】

点击下载借天改明全本TXT合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