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2章 行路匆匆百事忙

  大冶铁矿,在中国历史上极为出名的——清末在张之洞主持下,成为近现代工业的摇篮。李丛嘉对它印象十分深刻。

  上一次路过鄂州,李丛嘉特意让人去调查,结果表明,任何一处露天矿山,都不会没人关注。这处铁矿,此时还没有名字,不过位置确实是在黄州和蕲州之间,也正是现在的黄石市铁山区附近。

  这处矿山,此时早被挖出一面大山坡,下面到处都是搬运石头的农民——自从李丛嘉在京城提及此处矿山,消息灵通的商人迅速从四面八方奔来,在周围的山体上挖掘开凿,很快发现了周围的山体中也有同样的矿石。

  有的发黄,有的发红,有的发黑。对于普通的商人来说,他们根本分不出具体区别,但看在老工匠的眼中,黄色的含铜多一点,红色的是赤铁矿,而黑色的分明是磁铁山。

  不论怎么说,这周围都是富矿区,不比马鞍山的铁矿差。一时间,从江州、鄂州甚至洪州都有商人赶来,想提前承包一座富矿区。

  李丛嘉赶到矿山时,已经高炉林立,许多生铁块堆在炉边,看数量也有几万斤了。

  观察半日,李丛嘉脸色变了几回:在他印象中,此处矿山曾经支撑起中国近现代工业的摇篮,应该是大矿山才是。可是他看到堆得如小丘一般的矿石,却不由得苦笑连连。

  老矿工被领到近前,看着李丛嘉一脸威严,他有些不自在起来。

  “老人家,以你的看法,这几座山有多少矿?”

  “多,很多,就是不好挖掘啊!比起马鞍山矿,此处硬了许多,估计铁的含量多……”

  李从嘉脸色好转一点:难怪产量少,原来是因为太硬无法挖掘啊!找到问题就好办多了!

  开矿用什么?炸药啊!

  自己别的不敢说,用黑火药炸石头总还是行的吧?

  负责火药生产的将作监出身的大匠邵堂听了李丛嘉的想法,有些为难。在他看来,黑火药本身数量就不足,尤其是原料中的硝石产量一直不稳定,要不然皇帝也不会允许此物在京城外制造。

  李丛嘉心头暗笑:他之所以着急攻进蜀中,就是因为他的前世记忆中,四川贵州有许多硝石分布。他前世看过一则报道——重庆市黔江区石家镇石家社区居民在贺家洞寻找地下水抗旱救灾时,在洞中发现了一处大型“火药工坊遗址群”。

  由此可见,黔江当地一定有硝石矿。李丛嘉让人查过相关资料,早在两汉时期,益州已经有了规模开采硫磺和硝石的能力。

  只要找到大量硝石,加上从东瀛源源不断运来的硫磺,黑火药的数量满足开矿绰绰有余。

  拍拍邵堂的肩膀,李丛嘉抬头望着天空:“手上有多少,先拿出来用一些。把数量掌握好,包括点火时间,一定不能伤到人……至于火药不足的问题,半个月就应该有眉目了!”

  正说着,前方的水丘竽涛派人转了回来,报告说已经到了吴王台!

  说起吴王台,其实是一处高耸的悬崖,迎面一个深洞,据说此地是三国时期吴王孙权造刀枪之地。看着临壁的斧痕刀印,李丛嘉不

  -----这是华丽的分割线--

  小说网友请提示:长时间阅读请注意眼睛的休息。推荐阅读:

  ----这是华丽的分割线---

  由慨叹。

  几百年前,吴人就在此地发现了铁矿,唐时也有人挖掘。不过由于荆鄂等地不断被蛮人侵袭,官进蛮退,蛮进官退,反复争夺中许多矿山被废弃。加上现在科学技术不够发达,许多矿脉挖空边缘地带,就没有办法继续深入挖掘了!

  “下面有溪水,再远处是森林,如果就地伐木冶炭,连原材料都解决了!”工匠们议论着,跟在李丛嘉身后解释着一切他关心的问题。

  看着几个女人玩得很开心,李丛嘉心情也渐渐好起来:老工匠们对目前开矿炼铁的速度很满意,但在李丛嘉看来,简直太原始落后了!开山取矿,平炉炼铁,加上炼焦技术等互相支撑,每年的生铁数量应该是现在的几十倍才对。

  厚植国本,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增加钢铁数量。在钢铁数量达到足够时,科学技术才有安身立命的场所。否则任你有千般妙计,没有足够的材料制造都是白搭!

  李丛嘉遐思无限,盯着远方浮起的云气,看着山头的雪雾和一棵棵火红榛树,脸色渐渐凝重起来。

  自己还有多长时间来厚植国本?不说南唐的形势变化,单是北方辽人的咄咄逼人,后周的加快战争步伐,一切都开始变快起来。如果自己不能用一两年时间稳固关中形势,麻烦就大了!

  贾崇在鄂州根本没有停留,将鄱阳湖、洞庭湖水军直接合并,带着龙卫军押着兵器、粮食直奔江陵。在这位老将军看来,兵贵神速,越早进入川蜀之地,孟氏反应的时间越短,许多险隘之地越好攻打!

  因为他走得太急,三千神臂弩只带走了一千,攻城炮的核心铁件不过带走了五十副,从马鞍山带来的神兵利器……堆满了鄂州外面的货船。

  李丛嘉听闻这些消息时,已经下了矿山,正在一座渔村休息。

  报信的龙卫军士兵一脸遗憾:一步慢步步慢,看来进蜀中立功的机会抢不到了——前军两万五千多人,近五百条战船,哪儿还用得着后面的五千龙卫军?

  李丛嘉听着他转达贾崇的话,脸色平静无波。

  就在他准备挥退这名小卒之时,最后一句话让他眉头一动。

  “六殿下,一个叫柴让的文官在我来之前,让我告诉陛下,速到鄂州商议军情!关中形势刻不容缓!”

  哪儿还顾得上吃饭,李丛嘉迅速上了一条中等船只,足有百名拉纤的船夫跟着上了船,逆流而上,迅速与大队船只拉开了距离。

  独船好行,只用了一晚上时间,第二天中午就到了鄂州的黄鹤楼下。

  柴让的酒席刚刚摆上,酒还没有温热,李丛嘉已经站在船头望着他的位置了!

  同席的有鄂州刺史刘仁寿,他本人不太出名,但其长兄刘仁瞻可是赫赫威名,现在驻守着南唐最重要的边镇——寿州,任清淮节度副使,与后周国对峙多年不失其锐。

  这位老将军已经五十多岁,但他的这个四弟才三十七岁,风华正茂,一副文人的风流倜傥,儒雅风范让李丛嘉和柴让逊色许多。

  酒过三巡菜过五味,柴让忽然低声道:“六殿下你也要入蜀中立功吗?”

【在阅读模式下不能自动加载下一页,请<退出阅读模式>后点击下一页阅读。】

点击下载南唐新世全本TXT合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