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晨风虚拟未来旗下的Facebook社交网站设计策划基本上以前世美国马克.扎克巴格建立的TheFacebook为蓝本,再结合夏国实际国情而创建的。
前世的Facebook是一名美国哈佛大学二年级高材生马克.扎克巴格在校利用课余时间创立的,一开始的名字叫做TheFacebook,取名来源于来自传统的纸质“花名册”。通常美国的大学和预科学校把这种印有学校社区所有成员的“花名册”发放给新来的学生和教职员工,帮助大家认识学校的其他成员。
马克建立Facebook来自于一个突发奇想,目的为了建立一个网站作为哈佛大学生交流平台,意想不到的是,网站刚开通就大为轰动。
几个星期内,哈佛一半以上的大学部学生都登记加入会员,主动提供他们最私密的个人数据,如姓名、住址、兴趣爱好和照片等。学生们利用这个免费平台掌握朋友的最新动态、和朋友聊天、搜寻新朋友。
Facebook在哈佛的成功让马克抓住了机遇,慢慢将其发展成为一个世界顶级的社交网站。
对于马克的成功,苏晨风自然眼红,借着重活的先天优势,他不可能放过窃取Facebook创意的机会。相对于国内即时通讯巨头企鹅,搭建一个社交网站的技术含量相对来说低很多,所以苏晨风借着QQ网址导航的势头,推出的不是企鹅而是Facebook。
苏晨风开发第一版的Facebook功能相对简陋,结合夏国现今流行的BBS和博客以及后世的QQ空间、微博等功能,进行了有机糅合。
Facebook每个用户拥有自己的个人主页,用户可以上传自己的私密的个人数据,如姓名、住址、兴趣爱好和照片等,这一点参考了前世的Facebook。
通过这些数据,系统会自动给用户推送具有相同兴趣、位置的其他用户,方便用户在数量庞大的Facebook用户中结交志同道合的朋友。
要实现这一点在技术上来说并不容易,涉及到高深的算法,还有大数据的运用,苏晨风在开发Facebook的时候就差点没办法完成开发,后来石中磊加入后,才借助他的力量共同解决了这个问题。
通过兴趣寻找朋友在后世算得上是烂大街的功能,但现在是98年,即时通讯和社交网络才刚刚起步,能做到这一点非常了不起。
所以很多网友觉得Facebook有趣的地方就在于此,全所未有的交友方式,居然能通过相同兴趣就能结交到无数陌生的朋友,并且通过Facebook这个平台进行交流,这个划时代的新功能让无数初尝Facebook的网友欲罢不能。
很多网友体验过Facebook后,纷纷在各大BBS站点发布自己的体验心得,通过兴趣交友这一点被很多Facebook用户提及到。很多没有抢到Facebook账号的网友大呼羡慕,很多网友自发性地组织起来,准备联名要求Facebook开放更多的用户名额。
不过美中不足的是,Facebook用户结交新朋友后,只能在对方个人主页留言板留言,而不能发私信或者直接对话。苏晨风当然知道这个缺陷,而且他是故意这样做的。
Facebook现有的功能已经足够碾压网络上所有的网络社区网站,所以他决定让更好的功能慢慢更新开放,并且这个大杀器他还另有他用,未雨绸缪提前布局。
Facebook个人主页还集成了博客、日志、心情、相册、留言、粉丝、点赞、访客、话题圈等功能,用户完全可以在个人主页打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网络空间,可玩度非常高。
Facebook个人主页的功能更多是参照后世的QQ空间而设计的,但QQ空间也有其局限性,它主要依附QQ进行运作,熟人关系社交性非常强,可玩性也很高,但是公众舆论社交性非常差,跟微博脸书根本没法比。
而Facebook定位为公众舆论网络社交社区,考虑到这一点,苏晨风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减弱其熟人社交性,结合BBS和微博开放特性。
Facebook的域名是www.Facebook.com,所用户点击这个网址显示的是注册登录页面,所以没有QQ网址导航账号的网友是进入不了Facebook内容页面的。
Facebook个人主页作为第一级界面,主页布局暂时没有开放自主设计功能,样式也只有官方设定的一种。
其设计风格非常新颖别致,与QQ网址导航设计语言一脉相承,逻辑清晰,大方简美小清新,所有功能分布一目了然。
个人主页占据整个屏幕,分为上部、下左、下中上、下中下,下右五个区域。整个主页不能整体往下拖动,只有下中下区域可以往下自由拖动。
上部按照1:1比例一分为二,上部顶端为一张淡雅的背景照片,男性用户为视野开阔的淡蓝色大海图片,女性用户则为落英缤纷的粉红色樱花照片。
上部下端从左到右分别分布着正方形的用户头像,用户头像五分之三处于顶端的背景照片处,五分之二处于下端。图片下面则是用户个性鲜明的个人介绍,个人介绍可以在设置里自由编写。
用户头像往右走接着是用户昵称,认证信息(公测开放),个性标签,账户等级,徽章头衔(未开放),关注,粉丝,点赞(未开放),+(供陌生人关注),签到(未开放),举报(未开放),信息通知。
其中点赞数量设计规则非常巧妙,首次粉丝或陌生人每天可以点赞一次该按钮。另外,每篇心情、日志、博客、回复等获得的点赞数量也实时统计与此,点赞数量是每个用户在任何场景下获得点赞的总和。
为什么说点赞数量设计非常巧妙呢?
因为已开放的排行榜只有粉丝数量一项,将来开放的更多排行分类有点赞一项,点赞数量越多,排行越高。
这个设定迎合了人性虚荣心理特征,几乎用户都希望自己出名,获得的点赞越多,说明其受欢迎程度越高,曝光大众的机会就越大。
这样一来,用户每天都会求点赞,不惜花更多的时间停留在Facebook上面,发表更多更有内涵高质量的心情日志博客或回复吸引其他人点赞,与好友或者陌生人互动次数更加频繁,求点赞或者互相点赞。
这个设定直接或间接增加了Facebook用户粘性,也使得Facebook更有活力。
下左区域则是从上往下布局,分布第二级界面功能的链接按钮,分别是话题圈(相当于BBS),排行榜,活动,好友分组(互相关注才能成为好友),留言墙,个人博客,个人日志,相册,最近访客(未开放),设置。
下左区域所有功能的具体内容都不能在个人主页直接浏览,属于第二级网页的链接按钮,点击进去后才能在新的网页浏览内容。
这样的布局设计让整个Facebook个人主页看起来非常清爽,功能繁多却不杂乱,用户长时间浏览也不会觉得疲劳。
下中上区域则是发表心情、日志和博客的文字编辑窗口,文字编辑窗口默认发表心情,日志和博客则需点击后跳转到新的页面进行更专业的编辑。
文字编辑窗口之所以默认发表心情,原因很简单,心情发表频率高,内容简短。同时Facebook定位的是大众舆论性网络社交社区,内容简短的心情更符合未来社交发展趋势。
文字编辑窗口未来可以插入图片、超链接、语音、音乐、视频等功能,但现在夏国互联网发展还没有到这种程度,所以将来会逐渐开放这些功能。
另外,日志和博客是有区别的。日志记录的是个人生活点滴,感悟等内容,推送到粉丝主页好友动态区或者陌生人访问才可见。
而博客则是面对全体Facebook用户公开,根据博客分类推送到话题圈相对应的话题分类区以及粉丝主页好友动态区,类似于BBS的主题帖。
下中下区域则是已关注用户最新动态,包括对方的心情、日志和博客。在这个区域可以直接评论对方动态,也可以点赞。
这个区域可以上下自由拖动,尽情浏览评论点赞已关注用户的所有的动态。
下右区域则是推送信息区域,随机推送兴趣相同的用户、推送最热最火爆话题(未开放),随机推送用户定制话题(未开放),推送广告(未开放)。
这个区域将是Facebook未来收入的一个重要分区,苏晨风提前布局。
用户浏览他人的个人主页跟浏览自己的个人主页相差无几,浏览他人的个人主页看不到信息通知,好友分组,设置,文字编辑窗口,其他内容几乎可见。
当然,用户可以在设置各种隐私权限,让别人看不到自己不想让别人看不到的内天,这属于人性化设定。
另外,Facebook还有很多人性化的设计,比如各种新增数据都会实时显示,例如有人关注你了,那么在粉丝一栏马上冒出一个+1的标识,有多少新增的粉丝就会+多少,其他功能链接以此类推。
比如推送功能,可以自由设定推送自己喜欢看的话题。
类似的人性化设定还有非常非常多。
这样的社交网站怎么能不受网民欢迎?设计语言处处符合用户使用习惯,功能繁多新颖可玩度高,细微之处处处可见人性化,可以毫不犹豫地说,用了Facebook之后就再也回不去BBS时代了!
Facebook还隐藏着一个很深很震撼的设置,那就是系统紧急信息推送机制。
Facebook作为一个社交网站,苏晨风自然希望用户畅所欲言,在不违法和违反社会道德伦理的情况下,没有其他限制用户的言论自由权。
基于这一点,他并没有开发敏感词不显示系统,当然,Facebook匆忙上线他也没时间去弄这些,要知道敏感词收集本来就是一个浩大的工程,需要花费很多人力物力时间精力才能开发出来,他没这个条件。
没想到一时的疏忽,Facebook悲催了。
水木清华BBS一篇《校花请入锅》的主题帖引发的乱战毫无预兆地波及了Facebook,其他BBS站点的禁言删帖让很多网友把战场从BBS转移到Facebook。
各种粗言秽语在Facebook漫天乱飞,整个脸书就像一个语言垃圾场,如果没有及时控制这种势头,Facebook有可能毁于一旦,事情到了非常危急的关头。
苏晨风石中磊两人毫不犹豫地启动了紧急机制,当然不是直接关闭Facebook,而是采取怀柔又雷霆的手段。
也幸亏苏晨风是重活者,把后世社交网站很多功能都嫁接了过来,其中举报功能就是其中一个。
苏晨风当机立断,马上给所有Facebook用户推送了一则系统紧急信息。
------------
今天码字状态不佳,更新迟了点。先来一个大章节,继续码字去。祝各位劳动节快乐!
【在阅读模式下不能自动加载下一页,请<退出阅读模式>后点击下一页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