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五十九章:全天下的道理,都在他拳头上

  “你别怕,”张韩偷偷瞥了他一眼,就这一眼马上就能看出杨修心中所想。

  毕竟这种事遇到的太多了,这些年很多和自己结交的士人在商谈大事的时候,都会心有余悸,不敢放言商谈。

  “今日之事,你大可抒发己见,不必担忧,修儿,你若是担心日后会对你们杨氏动刀,那大可以自今日起,成为一个举足轻重之人,自然就不会有这种担忧了。”

  “君侯所言,这,这就有些扯了……这不是在威胁我吗?”

  杨修不由得嘀咕起来,“这种大略,不是立即施行。”

  “应当乃是长久之计量,若要真正施行下来至少是十年之后了,眼下开始排布,为时过早,定有他意才是。”

  说完,他自己都深深地看了张韩一眼,觉得能猜到他的些许心思,但是根本猜不透。

  这位君侯到底是想要干什么,未雨绸缪到这等地步,难道说他的战场早已经转移了吗?

  “君侯,我不想听这大计……”杨修明白这种事参与了,弄不好就是满门遭罪的事,直接准备离席而走。

  却被张韩直接叫住,冷然道:“你听都已经听了,现在走就已经太晚了。”

  张韩瞥了一眼,远处的人都还在喝酒聊天,并不在意,估计听到之后,能深刻理解的也就只有几人,杨修肯定是清楚的,几位颍川的士人也当有所理解。

  “我现在就想,在手中的事务之中,举足轻重,其他的便暂且没有远望,再者说,国政之事太大,我这样的身份去举足轻重真的好吗?”

  杨修心中不觉兴奋,他本质上还是世家的人,这种政令还是在削减当前世家在朝堂中,乃只是各地中的份量。

  如果自己身处其中,那就是背叛,这个名声他的确担当不起。

  典韦在右首位置上喝酒,听完了杨修的言论,神情不屑,一下子喊骂了起来:“前怕狼后怕虎,你真不算是大丈夫。”

  “君侯那话你都听不明白?俺都听明白了,是让你去出力吗?是让你在此政之中占据一席之地,逐步献策,以铺好杨氏的后路,即便以后改天换地,杨氏仍然还是杨氏。”

  “说得好!”

  “这番话的确妙,典兄好论断,好解析!”

  “典校尉能有如此见地,这段时日定然也是时常苦读,日夜苦思方才有这等见识吧?”

  “哈哈哈,校尉现在连口才都已经变好了,在下敬佩,竟是隐隐有出口成章之感。”

  在堂上的这些儒生文士,要么是忠于曹昂的幕宾,要么是想要附和奉承。

  这话看似是在夸赞,然说着说着,就让典韦也臊不住了,抓着几人开始笑骂起来。

  嘈杂的声音里,其实有几道也是不怀好意的调侃,说的意思是以往典韦的学识很差,说话都说不明白。

  更别说这当堂呵斥他人,即便是呵斥,说出来的也是粗鄙之语。

  牢典喝酒的时候脾气是真好,一般不会与人起多大的冲突。

  这是他以往在市井、军营、围炉里早就打趣习惯了,从来不会去深思话里的门道,也不善绵里藏针的事。

  眼下这些人喝醉了酒,一起哄,也都是各自笑骂起来。

  张韩脸色一黑,扫视了在场的人,有不少也是颍川的望族子弟,陈群都在末尾的位置低头喝酒,但是没有参与调侃。

  此刻咳嗽了一声,开口说话。

  他的声音很低沉,就好似根本没有用力说话,可是却能够让人听清,并且停下来,缓缓地将目光投降张韩。

  “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

  “诸位可知晓此道理?”

  张韩扫视了众人,问询方才笑得最欢的一人,追问道:“你读书三日,思索三日,能得几何?”

  “一日内,读书十卷,明理数道,与昨日自有不同,可内省吾身,增益不足,足矣。”那人对答如流,旋即马上明白张韩的话,笑道:“此言,乃是君侯劝戒我等,当日夜耕读,思索求通,三日便可有所得。”

  “故此,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尔。”

  “我等明白了,多谢君侯教诲!”

  “此言,亦是金玉良言耳。”

  “君侯学识渊博,我等明白了,典校尉便是最好的证明,三日并非三日,而是在劝学士人,勤学苦修必能大变。”

  杨修早早知晓起意,刚想开口就忍住了,他暗地里看了说话的这些人,心里后怕。

  如果是以前的自己,肯定就脱口而出,去卖弄学识了。

  以他对张韩的了解,君侯之思清奇,轻易不会被人猜到。

  估计不会是这么简单的结果。

  以杨修的聪明,知道张韩忽然说这话,肯定是因为方才这些人话里有话的说典韦,有些不满。

  典校尉自己无所谓,但不代表君侯也这般大度。

  我都听着不自在,何况是大公子、君侯这两位,毕竟典韦在他们心目中也是举足轻重的人。

  但就算是要呵斥,却也不能是大公子去呵斥,故此只能是君侯来发难。

  至于怎么骂,高不高级,就看接下来回应了。

  果然,张韩直接冷笑了一声,道:“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是用以劝学,告诉士人勤学苦练,便会有所长进,但同样,这句话也是一句告诫。”

  “告诫他人,眼光不可太过腐朽古板,看待他人以短浅目光,宛如井底之蛙,不得变通。”

  “此乃是大忌,若是持此心性,日后必遭隐患祸端,浅俗耳!”

  这番话说出来,正在笑着听讲的很多人脸色都变了,感觉喉咙里有什么堵住,却又不能开口咳出,只是憋着上下不得,非常难受。

  好家伙,是骂人的。

  酒喝多了,没听出来,还以为方才谈笑风生一句劝学,是一同与我们附和对典校尉的夸赞呢……

  我们夸赞,难道君侯不应该觉得自豪吗,毕竟校尉也是他亲自教出来的。

  没想到,刚话里有话的夸赞了典校尉几句,马上就被君侯用一句至理之言,反骂了回来,看来以前有传闻说君侯小心眼……不是空穴来风之传。

  他的人,我们竟是半点调侃也不准许。

  张韩接着微抬下巴,神情淡漠的扫了这些人一眼,笑道:“若是连这点眼见、心性、学识都没有,以后能堪何大用?”

  “你们学了这么多古学经典,又在中郎将府担任要职,人人家中都有百年家学,却不能致用,学来做什么?还不如不识字却明理的豪杰。”

  张韩嘴角勾起,面色阴冷一笑,沉声道:“我记住的上一位学而不用,知而不行的人,叫赵括。”

  这个名字说出来,才是真正的扇了在场所有人一巴掌,让这些儒生全都低下头去,不敢接言,也不敢发怒。

  因为他们知道,发怒也打不过,敢掀桌案,今夜就不一定能走出大堂了。

  赵括受命,隐患实多,除却自己吹嘘之外,授他权的人亦有不察之责,但是在当世,他纸上谈兵之名,还是响当当的。

  一个人以这种形式流传后世,何尝不是一种经典咏流传呢?

  张韩等了一会,“方才夸赞之人,又有何面目,在此彻夜痛饮,把酒言欢?”

  “方才淡然之人,留下继续。”

  他这话一说,在场的许多人也都是面面相觑,彼此对望,有几位脸色已经发红了。

  很快,就有一两人起身,走到堂前,对曹昂躬身,曹昂微笑不变,如携春风,仍然语气平稳的点头道:“子逸先行休息,不必在意。”

  “诸位先生,酒宴也差不多了,还请入院歇息,明日还有公务处理。”

  “大公子安。”

  “在下告退。”

  “多谢款待,多谢君侯教诲。”

  “在下日后定当谨记君侯今日之言。”

  几人灰溜溜的离去,也不奢望大公子能为他们劝说一两句。

  不少人在离开大堂,见到张韩、典韦、杨修、陈群,还有一名儒生仍在,不曾挪动分毫。

  心思也都沉了一下,同样也认清了现实,虽然都在这中郎将府邸的筵席上,但这几层台阶的距离,才是真正的天堑,也许他们一辈子也进不去这堂室之内。

  “唉,难于登天也。”

  “早知道不多话了。”

  “人呐,最难学的当还是闭嘴,能管住嘴的都是能人呐。”

  “诸位现在知道也还不晚,君侯虽是暗骂了我等,可他说知而不行为歧途,何尝不是道理?士别三日刮目相看,又何尝不是道理。”

  “共勉。”

  “共勉啊!”

  ……

  “嘿嘿。”典韦等人走光了想明白了,敢情刚才君侯是在为俺发火。

  不愧是俺的君侯。

  “嘿个屁嘿!他们笑你,你怎么不敢上去给他们两巴掌呢?”张韩眼睛一瞪,看典韦这楞样就来气。

  “那俺不是喝得开心了,觉得他们说的话,也有几分道理嘛,俺哪知道里面弯弯绕这么多?”

  “儒生,酸得很!你听他们话的时候,就得认真听,这天底下哪有真性情的儒生?”

  “嗯嗯……”

  杨修和陈群马上就点头,这话说得就很在理,君侯你也是在这儒生的范畴内的。

  教人可以理解,连自己也一起骂在里面,那就不好理解了。

  他可能是对自己的定位出现了误差。

  “君侯,方才听闻的改制之法,颇有感触,改制乃是利于当世治安之事,亦是利于国之事。”

  “若是有意,在下当会竭尽全力,为万世开创功绩。”

  陈群在人走了之后,方才表露心迹,先行和张韩、曹昂保证。

  改制,是国体大事,长达数代人才能有所建树。

  现在若是稍加改制,会对自己大有裨益,最重要的是,陈群已经很敏锐的悟到了张韩所说的话。

  而他这么一说,在旁的杨修马上也警醒。

  哦,方才那话,其实不是在劝我用功,而是在劝我站位?!

  也就是站对了,以后“杨氏”才真的仍然还是“杨氏”。

  古往今来,世家一直没有离开国体之外,此前周律分封之时,各地封王难道不就是和现在的天下名族一样吗?

  而一代朝堂若是会经年而变,自然会有新的制度沿用,集权之后再分于各地,仍然还是会有类似于“世家”一样的存在,帮助朝堂连接于百姓之间。

  否则,天高地远,难以惠及,便是问题所在了。

  从来都没有不变的政令国制,变而求存,便是道理。

  “求变也。”

  杨修深以为然的点了点头,自顾自的喃喃道。

  他聪明人,一点就能通透,聪明是聪明,但是涉及到“智慧”相关的问题,则和以前的张韩面临一样的毛病,就是智迟。

  需要深思一段时日,方才能全盘通透,而那种小聪明的事情,却可以很聪敏的马上有所反应,故此,这乃是谋者和智者的本质区别。

  张韩听到了他的话,笑着点头道:“人不固,则思变,变则通,通则达也,变通之道就在于此,难道修儿你还不明白吗?”

  “此刻,在堂内的人,便是子脩的左膀右臂,心腹挚友了,当然,还有些人在外,不能归来,如此大事难道能到处去说?事以密成,诸位心中知晓一二,即便通透也可不言,无非是知会之后共同努力罢了。”

  杨修抬头深深看了一眼陈群,他暂且还没想通,这位颍川陈氏的人,已经想到了多远的地方,方才能够当机立断的表明心迹。

  从而占据头位,君侯自不必说,他本来就是发起者,子脩若是听从,日后肯定就会张韩计量多有仰仗,除却他们,应当还会有很多当世的世族站在子脩身后,那我弘农杨氏,也在存亡之关头,为何不能?

  吾族也未尝不盛。

  簪缨之家,岂是颍川可比?普天之下,也只有那仲氏在弘农杨氏之上罢了。

  我也应当表态才是,既有伯常在此,断然乃是万全,况且眼下刚有意,未起事,如何不能行?

  “修,愿为此大志,付毕生所学。”

  杨修起身,转向至曹昂身前,躬身而下,恭敬不已。

  ……

  校事府。

  “屁理!”戏志才听完了这趣事,马上就笑了。

  宴会内容暂且不知,但是却听了张韩教训众儒的故事,猜测到一二过程,全然不信张韩的诡道理,“伯常最善诡辩,你和他说道,天下的道理都在他嘴里。”

  “就算不在嘴里……”郭嘉在旁平淡的补了一句,“也在他的刀枪上。”

【在阅读模式下不能自动加载下一页,请<退出阅读模式>后点击下一页阅读。】

点击下载三国:谁让他做谋士的?全本TXT合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