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0章 大明商税

  邢如意拉拢江南世家商人进行合作,不但消化了那些不法贵勋和官员查抄的产业,更是扩大商业渠道。

  如今明华堂的商业也基本布局到位,将民生所需的商品如粮食、布匹、盐铁等掌握在手里,已经成为不可撼动的商业巨头。

  和明华堂合作的除了最先以九江陈氏为首的陈家,后来江南的钱家,如今还有冒家,这些都是陛下点名的。

  董小宛和邢如意会在一起,起因主要还是商业上的往来,几次相交,倒也还谈得上有几分亲密。

  面对邢如意突然的问题,董小宛的脸上露出一丝无奈苦笑,轻声应道,

  “我夫君早年因六次科举落榜,就已绝了入仕之心,他常对我说,这几年远离城嚣,安心归隐于田园,潜心修心,倒也过得宜然自得。”

  邢如意似笑非笑的看着董小宛,说道,“青莲妹妹,你夫君真的就这么淡泊名利么?”

  董小宛脸色有些发胀,期期艾艾的说道,“邢夫人,我夫君性子确实执傲了些,但是……但是……”

  没想到邢如意一点也不含蓄,直接点破冒襄,哪有这样聊天的,搞得董小宛都有些乱了方寸。

  冒襄作为官宦世家弟子,曾经雄心壮志参加科举,但六次科举落榜,造成的打击自然难免。

  但要说冒襄淡泊名利,那就有点扯了。

  冒襄曾与张明弼结盟,参加复社,结识江南大量文豪,名声大噪,同陈贞慧、方以智、侯朝宗,人称“复社四公子”。

  冒襄这样做,还不是在给自己造势养望,提高名气,为将来的科举仕途作准备,毕竟大明的舆论是完全能左右个人官场仕途的。

  邢如意曾听陛下论江南世家子弟,说冒襄出身世家大族,不是不愿入朝做官,而是不愿从“浊流”做起。

  冒襄作为崇祯壬午副榜贡生,曾经被授予浙江台州推官一职,但是他心高气傲,一心追求的是进士之身“清流”,打心眼里看不起从“浊流”类做起的官员,所以一直没有入仕。

  大明官场有清、浊分流机制,其中只有科举进士被视为“清流”,而其他人则被视为“浊流”。

  进士出身的“清流”,有着较好的官运和发展前景,晋升道路也就更加光明。

  大明文人的追求目标,就是入阁辅助皇帝参政,参与整个国家的决策,这是最高的荣耀。

  而想要成为大明阁臣的前提条件,就必须经过科举登榜,进入翰林院,成为庶吉士。

  而其他从吏员、秀才、举人选拨进入官场的,晋升有限,所以被称之为“浊流”。

  冒襄不想一生止步于基层官员,所以不愿去台州就任推官,而是加入复社和江南各大文豪交游,想先门阀养望来培养自己的名声,再通过科举从而走向自己的仕途。

  邢如意知道陛下十分关注冒襄,阮大铖数次想趁机针对他,就是陛下暗中挡下的。

  但陛下又不愿直接提拔冒襄入朝为官,感觉像是在熬鹰一样,似乎要磨去冒襄身上的那股傲娇气。

  不然以冒襄的名气,和陛下现在的威望,赐个同进士出身,也没人敢说什么。

  想到这里,邢如意摇了摇头,也不再为难董小宛了,岔开话题,

  “这次召集各大商帮的会首聚集京师,其实是朝廷的意思。”

  “朝廷准备组建商务司,对天下所有商人统一登记造册管理,商人根据产业规模大小,每年需向朝廷缴纳赋税!”

  董小宛听到这,刚刚还没从尴尬中缓过神来的脸,再次变了。

  “邢夫人,朝廷准备大规模向江南商人收税,此事难度不亚于田亩新政呀,这些来京的商人怕是要急得炸锅了………”

  “再难也得办!”邢如意冷笑道,“江南虽是一年两熟的鱼米之乡,但桑田占比十之七八,种粮食的耕地却不足十之二三。”

  “这是为什么呢,还不是因为粮田产出和桑田产出不能相比。”

  “因为种植桑田,桑有人买,产出的生丝有工坊收购,且种的不是农田,可直接用银钱、生丝或者是棉布充税。”

  “江南各地盛产棉布,丝绸等织造,工坊沿河而立,城中百姓近半数都是工坊帮工。”

  “这江南一地看似繁华,但最终受惠的却是商家,是地方大族,是官绅,财富都集中在他们少数人的手中,朝廷却无法从中得到相应的税赋,这是不合理的。”

  “而且,若是整个大明朝政清明,江南百姓男耕女织,倒也勉强能过好自己的小日子。”邢如意继续说道,

  “可若碰上朝政不明,时局动乱的年代,贪婪的商人必然勾结地方官绅,低价收购百姓的产出,克扣工人的工钱,榨取小民财富,那会如何?”

  董小宛一阵沉默,点了点头,“邢夫人言之有理。”

  江南大部分土地都种了桑养了蚕,赶上灾年,就会粮食不足,需要朝廷的赈济,而商人却可趁机垄断市场,盘剥百姓。

  就算没有灾年,普通百姓长年累月被官商盘剥,也拿不出钱交税,最后只能依附世家大族,成为仆人。

  邢如意笑道,“所以陛下高瞻远瞩,决定设立商务司,规范天下商人税赋,收取商税。”

  “再说朝廷取之于商,用之于民,合乎天理!”

  董小宛点了点头,“今上不愧是圣天子,早已看透了民生本质。”

  “天下田亩就这么多,若再有个天灾人祸,光靠农税,的确难以维持朝廷的运转。”

  “前朝南宋末年,能凭江南一堣之地,抵御外族百年南侵,战事頻繁,主要就是靠每年的商税才得以维持。”

  “我大明崇祯年间就是因为天灾人祸,朝廷税赋不足,兵无战力,民无余粮,内忧外困之下才让建奴鞑子趁虚而入。”

  董小宛是精通史书的,对历史和文化都有着深厚的兴趣和理解。

  她与冒辟疆相处时,一起鉴定金石鼎彝,董小宛在品评史书时,常常发不平之色,而妙出持平之议,她的见解被冒辟疆视为精彩,甚至被认为堪作一则史论。

  所以董小宛对朝廷开始规范商税并不反感。

  商人财富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形成资本,而资本都是带血的。

  经济是个辩证题,不是选择题,还是一道永远没有正确答案的选择题。

  但生产力的发展,剥削是必然存在不可避免的,所以只能控制。

  朱由崧岂会意识不到这一点,只有收商税才能平衡财富。

  而大明采用抑商的策略是不对的,且商税一直都是不合理的,如同一种摆设。

  成立商务司,向天下商人收税赋,是朱由崧心里早就定下的政策。

【在阅读模式下不能自动加载下一页,请<退出阅读模式>后点击下一页阅读。】

点击下载南明:重生朱由崧全本TXT合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