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1章 技工学院

  当前大明的总体制造水平并不比西方欧洲差。

  原时空因为满清的摧残,缺乏系统性的理论研究,一些科技没有得到很好的推广。

  而西方却通过不断的实践,加以理论系统性的整理,很快赶超。

  所以大明必须改变,当前大多数工匠连学习文字的机会都没有,学习系统性理论就更别提了。

  一些文字记录的生产制造工艺,虽然有配方和制造过程,但是数据往往就太过笼统。

  将来的制造工艺是要朝着更加精细化发展的,这样就已经不行了。

  还有就是技术推广方面也不行,那种师傅口口相传的技术传承,没有详细的文字记录。

  而且制造技艺是工匠赖以生存的根本,教徒弟有非常严苛的规矩。

  在古代,要学习知识和一套技术是相当有难度的。

  不像后世,孩子们送去学校,老师打不得骂不得,在厂子里学技术,嫌苦嫌脏,师傅说两句就直接撂挑子不干了。

  后世的这种学习态度要是放到古代,怕是都要被饿死。

  在古代学习手艺,徒弟被师傅压榨劳动力是正常现象,而且师傅虐待徒弟也是非常普遍。

  而且工匠技艺带有家族式传承特点,像那种传男不传女的技艺,就是以防女儿出嫁把自家技术带走。

  还有师傅教徒弟,往往会有留一手,只有临死前才会把关键核心技术说出来,以防教会徒弟饿死师傅的现象。

  有的时候师傅教徒弟,如果师傅突然间凉了,那技艺就传没了,没有得到推广运用。

  这种现象就造成了,古代先进的技术非但没有发扬光大,很多反而缺少关键性的步骤,最后失传了。

  还有很多匠人别说理论知识了,大多数人连字都不认得,这样一来就很有局限性,而且又缺乏创新。

  朱由崧觉得这种技艺学习方法、和推广方式怎么行,得改啊。

  现在有了专门搞研究的天工院,还不够,得全面推广技术。

  不但要办培养官吏的学院,和军事化武学,还要办技工学院。

  咱们一定要有一大批有学识的工人帮助大明搞建设。

  无论是军工厂和船厂,现在都需要技术革新来提升效益。

  要不然大明会理论和懂技术实践操作的人才太少了,这怎么能点燃大明的科技树。

  如果不做改变,很快技术科技就会被西方全面超越。

  朱由崧视察完了军工厂和龙江船厂,回到皇宫后,就开始着手处理技工学校。

  现在有一个重要的事情要做,才能让大明的制造技术提升上去。

  做什么?

  就是必须把大明各行各业度量衡的标准搞出来,并且普及下去,才能更好的拥有一套完整理论体系。

  各种度量衡在天工院已经制定出来了,就差落实执行。

  制造业提升效益,需要科技的力量,这就要有一套完整的理论知识,并制定一个标准的度量衡。

  大明的度量衡也不是不好,但是相对而言十分混乱。

  光是尺寸就有分营造尺、量衣尺、量地尺。

  这些尺寸每种都不一样,营造尺,一尺相当于后世的32厘米;量衣尺,一尺34厘米;量地尺又是一尺32.7厘米。

  以上这些是朝廷官方的法定尺,亦称“律尺”。

  而且大明的度量衡标准,还有地域性特征,称之为“乡尺”,这就更加混乱了,每个地方的尺寸长度都不一样。

  南、北方的地域营造尺——“乡尺”基准差异很大,地方上继承了前面几个不同朝代的度量衡。

  长度单位分鲁石工尺、吴尺、浙尺、闽尺、淮尺、赣尺、粤尺等主要乡尺。

  也就是说可能浙江民间工匠在用汉唐代的度量标准,一尺大约在30.7厘米。

  而福建民间在用宋元代传承下来的度量标准,一尺等于31.68厘米。

  而江西的风水先生盛行,他们度量标准是三国时期的。

  还有容量单位,大明有分石、斗、升、合,但是除了官方的一套标准,地方上的标准也会不一样,南北差异很大。

  分大斗小斗,南方一石差不多60公斤,北方一石大约90公斤,这也太不不够规范了,而且还不够精细。

  像是造船用的排水吨位,大明称之为“料”,后世一直没有彻底搞清楚这是多少,它是根据造船水密仓的所用木料来算的。

  朱由崧看到大明这些度量衡时,真的是脑瓜子嗡嗡的。

  所以必须实行一套标准的度量衡,而且要精细化,要不然怎么搞科技研究。

  比如重量单位有斤、两、钱、分、厘、毫、丝、忽等等,但这只是一个概念性的重量,却并没有一个标准度量衡。

  比如1克是多少,如果没有精细标准化搞研究,怎么好弄。

  这不单是制约了科技发展,还让朝廷行政管理都增加了难度。

  大明现在的度量衡有它的一套算法,并不是不行,但是学起来实在是太麻烦了。

  所以必须尽快规范统一官方的度量衡,让它标准化、简洁化、统一化。

  就像后世为什么要把汉字简化,其实就是为了让更多人容易学习,更好的推广。

  现在天工院的度量衡标准,已经制定出来了。

  制定这个标准时,朱由崧特意点了金陵四公子之一方以智的名,让他去参与。

  当初要是方以智不答应,朱由崧是绝对不会再起用他。

  当初方以智借着“东林六君子遗孤”发力,四处攻击朝政,拉拢豪门,为自己博取了诺大的政治名望。

  而且方以智中了进士后,南方文人迅速推荐他入宫讲学,并担任工部观政、翰林院检讨。

  以明朝中后期官场操作的方式都知道,如果大明不亡,方以智一定会成为大明首辅,总领大明朝政。

  那方以智就是将来大明的文官第一人。

  崇祯看出来了南方文人的意图,压制了方以智,没有让他成为太子讲师,只是成为“定王朱慈炯”、“永王朱慈炤”的讲官。

  如果没有取得几次外部战争的胜利,朱由崧是不太想用方以智的。

  但是方以智也绝对是个人才,留着很浪费了。

  年初时,朱由崧派人去澳门找一批西洋人,打算和他们合作,提升船厂效率。

  派去澳门的是方以智,在崇祯年间任工部观政之前,方以智就认识很多西洋人。

  这次方以智去澳门,听说跟他一道回来的,还有汤若望,这就让朱由崧感到不可思议了。

  按理来说,汤若望原本应该是在北京的才对,现在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居然会在澳门。

  第二日,朱由崧召见随方以智来应天府的汤若望等几个洋人。

【在阅读模式下不能自动加载下一页,请<退出阅读模式>后点击下一页阅读。】

点击下载南明:重生朱由崧全本TXT合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