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脑壳昏

  张长江抽着烟,嘿嘿笑道,“我也是今天上午想起来这件事,就到仓库去转,看看有什么东西可以回礼,然后就看到那堆物资,反正都是那些知青不要的,他们人都走了,送出去也不打紧。

  而且这些东西都是崭新的货,发旧留新,领回来还不到一年,这么多东西拿出去,再搭几套新衣服、几块布,任谁都说不出个怪话来。”

  张广文突然就摇起了头,“你们说那些知青是怎么想的,要是发钱发票,让他们自己去供销社买,为了省钱不去买,倒也说得过去。公社都已经提前把经费变成了物资,他们拿着票过来就能领走,这么好的东西,却说不要就不要,几浪费哦。”

  肖烈文冷哼一声,“还能怎么想,还不是日子过好了,就开始铺张浪费。我们眼里的好东西,在某些人眼里一文不值,送给他他还嫌弃。不要正好,留着给队里做大用,这一回就省了不少钱。”

  抽了口烟,他又说道,“老曹想调我去县里当干部,我死活不肯去,就是看不惯县里的那些人。”

  叶树宝打了个哈哈,“对对对,就应该高风亮节,不能跟他们同流合污。”

  然后便转移话题,“说正事啊,大队上就出一套知青物资,再加几身衣服和两双鞋,那各个小队上怎么安排?”

  张长江抽着烟想了想,说道,“小队上也不容易,既然大队出了大头,小队就意思一下,礼行到了就好。”

  张广文笑道,“意思一下是个什么意思,总不能就抓两把米给他吧。”

  张长江横了他一眼,“你打发叫花子哦。”

  张广文赶紧说道,“我的意思就是不能太少,工业品出不起,农产品还是要尽量丰盛一点。”

  肖烈文摆摆手,“还是要量力而行。”

  张广文咂咂嘴,对着他说道,“你看看,人家6队的老杨救了他的命,照说得了他的传艺,那也是应当的,一毛不拔也没人会说闲话。

  但是老杨大气啊,又是送棉被又是送衣服,他都这样子,你让我们不参考参考?”

  肖烈文左右看了看,然后盘算一下,说道,“依我看,就按照10块钱的标准来,凑3块钱的肉、5块钱的米,再搞2块钱的棉花,棉花可以做棉袄、棉絮,不管城里乡下都用得上。”

  顿了一下,又说道,“我也就是这么一说,不一定就搞这几样东西,其他的像菜籽油、酱、酱油、醋也都行,反正都是生产队里自己产的东西,花不了多少本,说出去也不怕人讲闲话。”

  说着看向张广文,“你跟杨传福不好比,他们是私人出东西,然后队里再给他们补工分,再说他们送了衣服,队里也给衣服,这么多衣服那娃儿能穿到什么时候去?差不多就行了。”

  上次杨队长过来,只说了自己和刘会计、黄保管员给东西,没说具体情况,他们还以为那些东西都是给陈凡的回礼,不知不觉就参考那个作为标准。

  由于杨队长他们用的基本上都是自家织的土布和拆的旧布,再算上棉花,看上去东西多,其实价值也不高,差不多10来块钱的样子。

  否则的话,单单做两身单衣的布去外面买就要十几块,他们再大方也不会随便送这些东西。

  大队里给了那么多物资,小队上给个10块的标准,差不多也够了。

  张广文先点了点头,“按10块钱的标准我没意见。”

  然后又看了看三人,“问题是价格是按收购价还是卖价,这中间差距也不小。”

  张长江三人立刻明白了他的意思。

  就拿棉花举例,籽棉的收购价是5毛钱一斤,市场售价是6毛3,轧过的皮棉收购价就去到7毛,供销社卖9毛钱一斤,还要棉花票,这些棉花送到地委和省城,价格就到了1块到1块2,这里面价格就差了一半。

  价格差一半,数量就要差一半,按市场价给2斤棉花就够,但按收购价就要给3斤。

  另外还有大米、猪肉……。

  几种价格在眼前打转,肖烈文只感觉头晕,连忙扶着额头,“哎呀呀,这个东西你们拿主意,我脑壳昏。”

  叶树宝也赶紧跟进,“队长你决定吧,我没意见。”

  张长江眯着眼睛想了想,“这样,干脆统一标准,每个小队给20斤米,两条腊肉,两条一尺长的腊鱼,3斤棉花,1斤菜籽油。再随随便便包点其他不值钱的东西,好歹凑个热闹,也就够了。”

  一条腊肉差不多两斤重,今年的猪肉价格是8毛钱一斤,这就是3块2,尺长的鲤鱼抹了盐也要1块钱,这就去了5块多,20斤米要2块8,再加3斤皮棉和1斤菜籽油,比10块钱只多不少。

  何况这还没算票呢!

  张广文一拍大腿,“这样就清楚了!”

  叶树宝呵呵笑道,“那我这就让三虎派民兵去各个队上通知一下。”

  随即便准备起身去找人。

  说三虎、三虎到。

  肖烈文看向不远处走过来的一群人,“你们看看,最前面那个是不是三虎,他旁边那个人是谁?”

  他突然心里一动,“怕不是陈凡?”

  叶树宝看过去,深以为然地点头,“有可能,算算时间也差不多了。”

  张长江眯着眼睛望过去,不禁眉头紧皱,喃喃说道,“老杨说是个娃儿,这个娃儿也太大了吧?”

  三虎是民兵连长,在卢家湾个头算是高的,可陈凡比他还高了小半个头,怕不是有一米八几哦?

  ……

  陈凡跟着张文良往5队走,先穿过那片杨树林,就能看见一片房屋。

  这里和6队的房子可不一样。

  倒不是说房型,而是布局。

  6队的房子互相之间都不挨着,户与户相隔比较远,哪怕是同在路边,也都交叉错开,充分保证四周通风。

  而5队的房子就跟后世的农村差不多了,一条房子连成片,房挨着房、户挨着户。

  沿着一条土路,一边是长满灌木的斜坡,另一边就是土墙屋。

  但是陈凡分明看见土墙屋的尽头有一个池塘,池塘的另一边,就是一大片青砖大瓦房。

  那就是卢家老宅?

  不对,应该说是卢家湾的大队部!

【在阅读模式下不能自动加载下一页,请<退出阅读模式>后点击下一页阅读。】

点击下载穿在1977全本TXT合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