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4章 厚德嘉贞

  “轰轰轰——”

  三月初九,随着礼炮声在江东门码头响起,数艘两千料马船缓缓进入江东门船舶位中。

  在以往,江东门礼炮是只有下西洋舰队与圣驾亲临才能享受的待遇,而今享受这一切的,却是对整个大明都感到无比陌生的一支队伍。

  “这里…真的是大明朝吗?”

  当双脚踏上江东门结实的混凝土地面上,作为曾经出使帖木儿国正使的傅安与副使郭骥愣在了原地。

  与他们一样的,还有后续那跟着下船的九百多名弟兄。

  阔别南京十四年,他们本以为南京还与之前一样,未曾改变。

  然而,当他们真正的回到南京后,他们这才发现南京的变化到底有多大。

  洪武二十八年,他们出使帖木儿国时,江东门还是夯土与木质结构的一个码头。

  远处的江东门,还是一个砖包土的城门,江东门外的集镇也不过只有万余人规模,房屋杂乱不堪。

  而今,江东门码头由混凝土构建,远处的江东门也经过混凝土的加固和扩建,显得异常高大雄厚。

  曾经杂乱的江东集镇,而今被规划的四四方方,整齐划一,所有的道路都铺设了混凝土,并且被抹上了厚实的水泥,即便马车驶过,也不会觉得摇晃,甚至没有除马蹄之外的更多异响。

  码头上,那些船舶位上的船只也变大了许多,这是曾经大明朝都不曾拥有的。

  尽管已经在由西北向东南的这漫漫长路上见识到了许多不一样的地方,可当南京城变化摆在面前的时候,傅安与郭骥他们才明白……时代变了。

  “臣,傅安,参见殿下,殿下千岁……”

  当黄罗盖伞出现在码头上,反应过来的傅安与郭骥作揖行礼,对伞下的朱高煦毕恭毕敬行礼。

  “劳苦二位了,快平身吧。”

  朱高煦冷淡的声音响起,这让傅安与郭骥心里多了几分忐忑。

  “是……”

  二人缓缓起身,这才发现不止是朱高煦十分冷淡,就连跟在朱高煦身后的许多大臣也都眼观鼻、鼻观心。

  “发生什么事了?”二人脑中同时闪过这个想法,不过不等他们作响,亦失哈便拉开了圣旨。

  “奉天承运皇帝制曰:兹尔……”

  亦失哈洋洋洒洒的将数百字的圣旨就读,郭骥与傅安连忙跪下听旨。

  圣旨内容主要是夸赞了傅安与郭骥一行人出使帖木儿国不屈不挠,不委身虏酋的刚正,又夸赞了他们的忠心,末了便是封赏。

  傅安被拔擢为礼部左侍郎,郭骥被拔擢为行部左侍郎,其余官员皆被拔擢二品。

  其中,行部便是管理行在北京的衙门,而今北京尚在督建,不出意外的话,郭骥能在这個位置上担任七八年的时间。

  “臣,谢陛下圣恩,万岁万岁万万岁……”

  傅安与郭骥率领众人叩首作揖,而后缓缓起身,忐忑等待朱高煦开口。

  “二位刚刚返回京城,今日先好好休息,三日后辰时前往春和殿,届时我再与二位好好交流帖木儿之事。”

  朱高煦似乎有急事,虽然话里都是敬重,但却带着一种焦急感。

  傅安与郭骥等人毕恭毕敬回礼,不等他们反应过来,便见到朱高煦转身离去了。

  二人面面相觑,只觉得朝廷是发生了什么大事。

  好在这时,朱高煦吩咐夏原吉留了下来,他也上前与傅安、郭骥等人解释起了近日发生之事。

  三日前皇后徐氏患病不豫,皇帝下旨令刚刚从西番赶来的哈立麻等二百余名番僧在姚广孝率领下为皇后祈福。

  内外廷不论是御膳还是大庖厨,一律斋戒,不得造杀戮。

  此外,皇帝又辍朝三日,亲自陪伴皇后左右,所有朝政由太子监国,于春和殿理政。

  正因如此,面对傅安等人被困异国十三年而归的欢迎,常常喜欢热闹的朱棣才会缺席,而朱高煦才会显得心情不好。

  他们的心情不好,不是针对傅安等人,而是因为内廷的徐皇后。

  得到了解释,傅安等人这才松了一口气,毕竟他们也算是“前朝”旧臣,虽说对朱高煦和朱棣都有所了解,但谁知道他们的变化会不会像南京城一样那么大呢。

  “说起来,您们倒是回来的有些巧了。”

  夏原吉与二人结伴走向马车入座其中,不由提道:“殿下得知你们被困的事情,便让郑和出兵去救你们,当下已经攻陷了忽鲁谟斯、巴士拉、阿巴丹、克尔登……”

  夏原吉将中亚的最新情报给说了出来,这让傅安和郭骥瞠目结舌。

  他们被困帖木儿国这么多年,帖木儿并非只是将他们囚禁在撒马尔罕,而是派军队带他们前往了帖木儿国的各地,试图展现帖木儿国的疆域广袤,以此说降。

  正因如此,傅安他们自然知道夏原吉口中的这些地方是哪里。

  “哈里勒没有反应吗?”

  傅安不曾想郑和居然能率军拿下波斯湾,更没想到己方如此骁勇,故而忍不住询问。

  “他倒是准备派兵,不过嘛……”

  夏原吉卖了个关子,随后忍不住笑着将哈里勒被麾下将领拘禁,沙哈鲁造反的事情给说了出来。

  这些事情让傅安和郭骥倍感唏嘘,他们曾见识过帖木儿治下的帖木儿国,尽管不如大明繁华,却也算是一等一的强国了。

  不曾想帖木儿去世还不到五年,帖木儿国便丢失了波斯湾和阿塞拜疆、以及西波斯的部分疆域,内部更是陷入了分裂与叛乱中。

  只是唏嘘之余,二人也想到了沙哈鲁的身份,以及自家陛下的身份。

  双方都是老四,而且就当下情报来看,沙哈鲁明显会在不久之后取得苏丹之位,这轨迹倒是让人觉得十分有趣。

  当然,这种事情也就在心里想想,让他们说出来是万万不敢的。

  “我等接下来去何处?”

  傅安与夏原吉并不相熟,因此倒也没有过多询问关键情报,只是询问当下去处。

  夏原吉闻言抚须,给人一种如沐春风的感觉:“太子虽然忙碌,但依旧为诸位的凯旋而归摆下了华盖殿国宴,并由汉王殿下作陪。”

  说罢,夏原吉也与他们分别说起了这几年的变化。

  也在他介绍大明朝这些年变化的同时,朱高煦先一步返回了春和殿,但他始终静不下心来处理奏疏。

  往常他一个时辰可以处理起码三十份奏疏,而今面对内容十分简单的赈灾奏疏,他都需要花费不少时间才能想好如何赈灾。

  “殿下,要不还是休息休息吧,您昨夜也没好好休息,如此会累垮身体的。”

  亦失哈心疼的劝阻,朱高煦却摇摇头,长叹一声后询问道:“亦失哈,你母亲离世时,你当时是何种感觉?”

  亦失哈的母亲早就已经离世近二十年,如今回想起来,记忆十分模糊,但即便如此,他还是努力找补道:

  “奴婢当时脑中一片空白,感觉整个人都是愣住的,那几日都浑浑噩噩,现在回想,却根本想不起来任何一点细节。”

  “不过殿下可以放心,皇后殿下吉人自有天相,一定会没事的。”

  尽管知道此时自己的话苍白无力,但亦失哈还是尽力安慰着朱高煦。

  可即便如此,朱高煦却依旧没有什么情绪上的好转只是自顾自道:

  “其实我与母亲似乎并没有单独待在一起很长时间,当下回忆起来,也大多都是在燕王府时的回忆。”

  “只是如今瞧着她那模样,得知她随时有可能去世,心里却好像堵住了一口气,上不来也下不去,整个人心慌的紧。”

  “仔细想来,我爹其实比我更难受,毕竟我起码还能以政务来发泄,而我父亲却要时时刻刻面对我母亲,感受她渐渐灯枯……”

  说话间,朱高煦眼前不由得模糊起来,眼泪还未流下,便被他用拇指擦拭了干净。

  深吸一口气,压住了鼻头的酸楚后他才抬头道:

  “要真说出我母亲对我做了什么,似乎我也说不出来,但她只要还在,我便能心安,若是她走了,我父子几人又该如何呢?”

  朱高煦长久以来一直在回避徐皇后,两者接触的时间似乎很少,少到用言语表达都说不出什么长篇大论。

  只是细细回想间,母子间的话题又能有多少足够长篇大论的?

  似乎只要她还在,那时不时的一句叮嘱,一句关爱,一个轻轻拍拍衣服的举动,便已经胜过了千言万语。

  若是她真走了,自己又该如何做呢?

  想到这里,朱高煦的心思早已乱了一地,难以梳理。

  “殿下,山西按察使司有奏疏送达。”

  在朱高煦思绪紊乱的时候,班值太监小心翼翼的送上了一份奏疏。

  亦失哈本想呵斥,可见朱高煦示意接过,便接过转交给了他。

  为君者,最大悲哀便是需要以国事为重,任何私事都能上升到国事,任何私事也都能影响国事。

  正因如此,即便徐皇后病入膏肓,朱高煦却必须负担起朱棣与他的工作,维持好大明朝这个庞大的机器运转。

  接过奏疏,映入眼帘的便是王骥的名字,这让朱高煦有了些不好的预感。

  他将奏疏打开,果然在其中见到了王骥的上奏。

  作为山西的按察佥事的王骥在这本奏疏中写出了新政在山西推行的几个弊病处,例如强制移民让百姓怨声载道,此外许多吏员根本就不关注当地的实地情况,一味的套用其它地方成功的例子。

  这其中比较严重的,便是吏员组织百姓耕种水稻,然而山西虽然水源丰富,可大部分耕地都是以旱地为主,只能种植小麦、大豆、蜀黍等作物,强行引水只会影响其它水浇地。

  经过讨论,王骥已经让山西布政使司官员们暂停山西的农业政策推行,并上疏请示朱高煦。

  就这点来看,王骥虽然只是一个按察佥事,但依靠东宫的背景,他居然能让比他高出七八级的官员接受他的建议,这让朱高煦起了警惕之心。

  不过他并非警惕王骥,而是警惕这种趋势。

  “以我的口吻下一份教令,呵斥山西布政使司为什么听取一个按察佥事的建议,并让按察佥事上疏,新政推行,尤其是事关民生、农业一类的,不应该是布政使司上疏吗?”

  朱高煦先打击了这种风气,然后才对王骥提出的问题作出回复。

  “此外,王骥提出的问题也存在,教令各地布政使司,不要一笔一画的按照其它地方的新政来执行,要根据各地情况的不同,作出一定的政策调整。”

  “所有不符合当地条件的政策,都可以上疏调整,并提出调整建议。”

  “治大国如烹小鲜,而这其中的小鲜便是一个个州府县镇,各地情况不同,所需要的政策扶持也会相应不同。”

  “有的需要钱粮,有的需要畜力,还有的需要物资……”

  “根据各自所需提出政策扶持,这样才能搞到北方经济,让北方的经济尽快恢复,别总想着依靠江南钱粮扶持,而是应该用江南扶持的钱粮恢复当地经济后,反哺江南。”

  朱高煦有些气愤,只觉得这些当官的都是想着不做不错,少做少错。

  就这份态度,他前世就十分厌恶,如今再遇上,加上他心情不好,山西布政使司的官员不挨骂反倒奇怪了。

  现在他玩的本来就是依靠海外与江南财政去转移支付,扶持北方和西南各省。

  正因如此,江南才会十分瞧不起除江南、湖广以外的大部分地方。

  如果这些地方的官员还这么不争气,那即便他可以在他执政生涯中尽量拉平南北经济差距,日后北方依旧会被江南甩在身后,尤其是正值经济转型的当下。

  要知道,随着下西洋的航道渐渐安全,海上丝绸之路对于各类商品的需求也开始增加。

  这些原本由各国商人赚取的钱,如今都被大明朝贡贸易体系下的官民营船队赚取。

  江南这边,已经开始有自耕农自主改稻为桑的趋势了,因为一亩稻田产出不过六七百文,而一亩桑地能产出近一贯二钱的桑叶。

  两相取舍下,自耕农的收入能在原本基础上增加近一倍,而这还只是生产源头。

  许多购买桑叶的养蚕人用桑叶养蚕生丝,一亩桑田产出的桑叶,便能让蚕吐出三十几斤经过处理的生丝,转手一卖便是净赚数百文。

  倘若制成绸缎,那一匹绸缎便可以三到六贯的价格卖出。

  这样的效益,是北方拍马所不能及的,而由于气候问题,北方能种桑养蚕的地方少之又少,因此和江南的差距只会不断拉开。

  这种情况下,北方新政出现问题,这如何让朱高煦不生气。

  “殿下息怒……”

  亦失哈小心劝解,朱高煦则是将将王骥这份奏疏处理过后,将注意力放到了桌案上的其它奏疏中。

  拿起朱笔继续批阅,即便心情焦躁也无可奈何。

  只是相较于他还能在春和殿借助政务躲避,直面徐皇后的朱棣此刻或许才是除徐皇后外,最为难受的那个人。

  “慢点……”

  乾清宫偏殿内,朱棣坐在拔步床前,手里拿着一份药膳,旁边摆着一个干净的盆。

  平日里粗犷的他,此刻却温声细语的喂食徐皇后。

  床上,徐皇后相较几日前更为消瘦了,说是皮包骨头也不为过。

  她此刻异常虚弱,再没了平日里的满脸慈祥,只有疲惫。

  一口口吃着那熬煮着各类补气血膳食的粥食,她时不时会有些反胃的感觉出现。

  可即便如此,她还是强行皱着眉头吃下了所有。

  待朱棣帮她擦干净嘴后,才扶着她躺在了床上,为她盖好了被褥。

  “这些事情,不用陛下亲自来做的……”

  徐皇后虚弱开口,并规劝道:“当下,还是以朝事为重,高煦一个人在外廷处理,想来也是十分疲惫的……”

  她的话断断续续,朱棣见状摇头,宽慰道:“这几日奏疏少,高煦能应付过来。”

  “何况对于俺来说,你比朝政要更重要,没有了你,后宫又由谁帮俺管理呢?”

  朱棣本意是在说自己离不开徐皇后,可徐皇后闻言反倒像临终嘱托般说道:“琰儿照顾我这么些年,此前也有治理后宫的经验,我若是走了,可以让琰儿帮我治理。”

  “不过我还是希望,殿下在我走后,能选出一个妃嫔扶持为皇后,让后宫安……”

  “俺这辈子就你一个皇后。”朱棣打断了徐皇后的嘱托,同时放下空荡荡的碗,握住徐皇后的手道:

  “你快些好起来,没了伱,俺不知道如何将日子过下去。”

  朱棣温声细语的说着,以他平日的性格,很难让人联想到他此刻的改变。

  “殿下害怕了吗?”

  徐皇后居然挤出了个笑容,朱棣闻言如鲠在喉,缓了缓后才如实说道:

  “俺到现在还记得,当时俺听到女医们说出你结果的感受。”

  “那感觉,就好像被泼了一身的冷水,永远都记得那一刻的感觉,全身仿佛被冻住后又突然剧烈地烧了起来,呼吸困难,站都站不住。”

  “只是俺想了想,俺是一家之主,俺若是倒下了,那这个家就得靠老二一个人来撑着了。”

  “这个家,高煦不是已经撑了好久了吗?”徐皇后轻轻握着朱棣的手。

  感受着手上的触感,朱棣鼻头一酸:“嗯,是这么说,但俺……”

  “俺还是离不开你,徐妹子……你不能先俺一步走啊。”

  朱棣没忍住,居然哭了出来。

  “你要是走了,俺该怎么办啊,你说……”

  他的情绪有些渐渐控制不住,眼泪止不住的从眼眶中涌出来。

  他与徐皇后自小便认识,从相识到相知,徐皇后陪伴了他三十五年的时间,从他少年时到如今年近半百。

  当初朱标、朱棡二人病逝时,他便后怕自己活不了几年了,只是现在想想,若是他能走在自家徐妹子前面,或许自己便不用面对这一切了。

  “徐妹子,你怎么就病了呢……”

  朱棣嚎啕着,那哭声传出偏殿,被角落坐着的起居注官记下“帝恸哭”三个字。

  “殿下……”

  徐皇后看着嚎啕的朱棣,心里止不住的心疼他。

  她就想死吗?

  没有,她还想活很久,活到亲眼见到朱瞻基、朱瞻壑、朱瞻圻他们娶妻生子,看着自己旁边这个粗犷的汉子渐渐老去。

  她也不想走,可她又有什么办法呢。

  即便心里十分难受,徐皇后也没有哭出来,因为她清楚,自己要是真的哭了,那自家陛下或许会更难受。

  因此,她挤出了个笑容来:“年近半百了,居然还小孩模样。”

  她似在嘲笑朱棣,朱棣闻言用袖子擦了擦眼泪:“妹子……”

  “好啦。”徐皇后好似哄小孩一般伸出手,为朱棣擦去了未能擦干净的泪水,叮嘱道:

  “有些事情,我怕现在不说,过后便没力气与您说了,因此现在对您说后,您千万得记住。”

  “嗯!”面对自家徐妹子的话,朱棣频频点头,生怕徐皇后没看清。

  “当今天下虽说太平,不用兵甲,但民生并没有完全恢复,高煦的新政对百姓有利,但高煦毕竟是太子,而您毕竟是皇帝,希望您多加体恤高煦。”

  “在用人时,要广用贤才,明辨是非邪正,不要因为一个人有小过就弃之不用,也不要因为一个人有小聪明就委以重任,教导子孙以学业为重,对宗室以恩义相待。”

  “我心知陛下您一直想为增寿、鹰绪他们谋个高爵,不过我已经不能再报答殿下您的恩情,所以您不用看在我的面子上,骄纵我的娘家人们。”

  朱棣听着,不禁泣不成声,徐皇后则是依旧强忍泪水,含笑交代:“万事以国为重,我若去世了,您别太挂念与我的私恩,要珍重自爱,别太过伤心。”

  “另外,我的丧葬也尽量从简,应该把钱粮花到更需要它的百姓身上。”

  说到此处,徐皇后伸出自己的手,轻轻摸了摸朱棣的脸庞:

  “上次与陛下前往了北平,看望了当初那些将士们的遗孀,并瞧见她们被妥善安置后,我便没了什么遗憾,因此陛下也不要为我难过。”

  “高煦他们三兄弟我很放心,高煦为人心高气傲,高炽又懂得收敛,高燧有些小聪明,但胆子小。”

  “他们三兄弟以高煦为主,便不会出现什么大乱子,只是希望您不要受到奸臣挑拨,和高煦闹出什么矛盾。”

  “末了……”

  “好了妹子。”瞧着徐皇后说的气喘吁吁,朱棣心疼的拍了拍她的手背:

  “你先休息休息,不要着急,俺一直在这里。”

  “嗯……”感受手上传来的力度,徐皇后轻轻点了点头。

  朱棣见状想要为她添茶,却见到水壶空了。

  此刻的他将所有人都赶出了偏殿,因此便自己拿着水壶,擦干净了眼角的泪水后走了出去。

  在他走后,徐皇后才不用强忍,眼前场景渐渐被泪水模糊起来……

【在阅读模式下不能自动加载下一页,请<退出阅读模式>后点击下一页阅读。】

点击下载靖难攻略全本TXT合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