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章 何不烧煤

  “传膳!”

  武英殿内,当朱高煦忙碌了一上午后,他总算等到了今天的第一顿饭。

  在朱元璋起身的同时,司礼监太监开始传膳,而朱允炆也起身跟随。

  瞧见这模样,朱高煦立马放下了毛笔,起身跟着朱元璋、朱允炆一起走出偏殿,去到了另一处偏殿。

  在这里,十余名太监宫女正在等候,并且已经做好了一切饭前事宜。

  朱元璋入主位,朱允炆坐在左侧,而朱高煦见状则是坐到了右边。

  三人入座后,武英殿外等候许久的太监宫女开始端着一盘盘菜肴入殿内,而首先放下的便是一碗汤,三杯茶。

  在这些东西放下的同时,旁边的一名太监也在高声报着菜名。

  “豆汤、泡茶、胡椒醋鲜虾、烧鹅、火贲羊头蹄、鹅肉巴子、咸鼓芥末羊肚盘……绿豆棋子面,香米饭,礼毕~”

  十余道菜名被报出,最后以两份主食宣布结束。

  桌上,鸡鸭鱼肉虾、猪马牛羊驴等各式菜肴应有尽有,看得人眼花缭乱。

  以朱高煦在大明朝生活了这半年多的经验来说,如果在外要吃上这么一顿,那费用恐怕不会低于三贯,差不多是一个普通农民四个月的收入。

  这样的饭菜,如果不贪污,那别说是朝中三品以上大臣,便是诸如朱高煦这样的未来郡王,也不一定敢说能顿顿如此的吃上一年。

  在他的记忆中,哪怕是在燕王府里,他们一家九口人,也不敢说吃的如此奢侈,顶多也就是三汤五荤四素,费个四五百钱罢了。

  相比较仅吃饭一年就能耗费上万两的皇帝,所谓亲王和郡王,实际也就是稍微富裕的平民罢了。

  “吃饭吧。”

  朱元璋抬手动筷,朱允炆随后,朱高煦见状最后才动筷。

  朱允炆吃饭的速度一般,好似一个谦谦君子。

  朱高煦吃的很快,但是不会发出什么声音。

  相比较他们二人,旁边的朱元璋吃饭就粗俗了许多,尤其是他吃着那碗绿豆棋子面的时候,那呼噜呼噜的吸面声,与民间蹲在家门口吃面的百姓无二异。

  朱高煦见朱元璋都这么吃,他也干脆放开了吃。

  对于生物来说,摄入和消耗是成正比,朱高煦力气大,自然也就比一般人消耗得多,吃的也多。

  那边朱允炆才小口的吃完一碗饭,朱高煦这边已经摞起来了三个碗,菜肴更是吃了一大堆。

  那吃饭的模样,便是在饭桌上比较豪放的朱元璋都看着他愣了一下,尤其是看到他吃完第四碗,还准备吃第五碗的时候。

  “好小子,倒是挺能吃的。”

  朱元璋这话不是骂人,而是夸奖他,毕竟在农耕文明,干得多和吃得多成正比。

  朱高煦听后也舔了舔嘴角的油脂:“我爹说,吃得多干得多,吃得快干得早,不管打仗还是干嘛,还是得先填饱肚子。”

  “老四这话没说错。”朱元璋点了点头,不知想到了什么,忍不住笑了笑。

  至于朱高煦这话也不是忽悠老朱,在他记忆里,他那个一口一个俺的便宜老爹,有的时候确实很逗比和开放,和后世影视剧中动辄杀人的暴君形象简直天差地别。

  就这样,朱高煦继续埋头干饭,只是片刻便已经吃到了第六碗,而这时一名司礼监太监也拿着一份奏疏走了进来。

  瞧见他的模样,朱高煦三人都停住了干饭的动作。

  “陛下,云南急报,越巂蛮叛乱,西平侯已率建昌卫兵马前去平叛了。”

  太监跪下的同时呈上奏疏,朱元璋闻言接过奏疏看了看,略微皱眉。

  片刻后他将奏疏递给朱允炆,朱允炆双手接过翻阅,而后本想直接交回给太监,但想了想,还是递给了朱高煦。

  朱高煦见状也双手接过,一目十行的阅览起来。

  奏疏大意就是丽江府境内的越巂蛮叛乱,丽江城的木氏土司难以节制,请朝廷调兵平叛。

  在建昌筑城的沐春听到后,直接带着建昌卫的两千人,并召集大理等卫兵马集结,率兵六千前往平叛。

  算上木氏的木瓜兵,明军这一方差不多有万人,而越巂蛮虽然有数万,但大多都是妇孺,壮丁仅有万余人,肯定是挡不住沐春的。

  越巂蛮的位置在后世丽江永胜县东北部的山区中,常年对移民到“程海”四周的汉人村落劫掠。

  想到这里,朱高煦看向了朱元璋,而朱元璋则是在看朱允炆:“你觉得此叛如何?”

  “回爷爷的话。”朱允炆似乎从朱高煦身上看到了朱元璋喜欢的点,因此也不称呼皇爷爷了,而是去了皇,直称呼为爷爷。

  “孙儿以为,区区越巂蛮不过是螳臂当车,只等西平侯领兵抵达,月余便可平叛。”

  “……”听着朱允炆的话,朱元璋默不作声的点头,转而回头看向了朱高煦:“你呢?”

  “我?”朱高煦很是无语,毕竟朱允炆都说了看法,他要是说出了不一样的看法,并且取得了朱元璋的青睐,那他还不得被朱允炆穿小鞋?

  “你且说说,太孙忙于政务,疏于兵事,你说出来,让他学学也是极好的。”

  朱元璋的话在朱高煦听来全是刺,他不相信朱元璋不知道他这么说的后果是什么,所以他还特意看了一眼朱允炆,却发现朱允炆正在对他微笑。

  “你这养气功夫还挺好……”朱高煦默默对朱允炆竖了一个大拇指,而后也只能如朱元璋所说一般分析道:

  “我从大教场的武官子弟那边了解过滇西的地形,丽江当地山高林密,而且山中寒冷,若是要平叛,那少不得要深入山林。”

  “当地的山林不比江南、北方和湖广,其林中多瘴气,多病虫。”

  “孙儿很相信西平侯的能力,平叛应该不是难事,但困难的在于如何减少士兵中瘴气生病。”

  瘴气,这两个字出现后,朱元璋的脸色立马就不好看了起来,因为沐春的父亲沐英就是因为染了瘴气后病愈出门,而后中风才导致壮年而逝的。

  这个时候的人们对于瘴气根本没有什么防护手段,因此朱元璋心中不免升起了想让沐春撤兵的想法。

  只是不等他这个想法脱口,朱高煦便继续侃侃而谈道:

  “瘴气其实分为很多种,其中云南之地的瘴气也分为三种,一种是气瘴,一种是虫瘴,一种是病瘴。”

  “气瘴要做的就是在抵达当地的同时减少操练,同时不能洗澡,直到兵卒没有头晕脑胀的现象才能归队操练。”

  “至于虫瘴只需要注意蛇虫鼠蚁,以及保持喝热水,禁饮凉水便可。”

  “最后的病瘴,孙儿也不知道要如何解决。”

  朱高煦将高原反应和防疫虫病用朱元璋能听懂的方式说出,朱元璋听后也稍微松了一口气。

  “你这办法不错,稍许你亲自着写一篇文章送给西平侯。”

  朱元璋交代了朱高煦一句,而朱高煦也抬手作揖表示谦虚。

  不过这个时候,朱允炆却反问道:“这些办法既然简单,那西南移民为何常年遭受瘴气毒害?”

  他这话说出,朱元璋也看向了朱高煦,而朱高煦只能解释道:

  “烧热水饮用看上去十分简单,但移民许多人还未安家,无法架柴垛,囤柴烧水,因此自然容易患病。”

  “不说西南,便是中原、江南之民也因少柴而不得擅自开火,便是招待客人都只能以冷菜招呼。”

  朱高煦讲出他所见的民间疾苦,但朱允炆却皱眉:“中原少柴,为何不烧煤?”

  “民间炼铁繁荣,因此煤比柴更贵……”朱高煦一句话将朱允炆噎住了。

  “好了,时候不早了,吃完午休吧。”

  看着朱允炆不知民生的模样,朱元璋在心底叹了一口气,并打断了二人。

  他望着朱高煦:“你午后若是想要留下理政便留下,若是想去宋国公府和颖国公府学习兵法便早些去。”

  “那孙儿走了。”朱高煦不假思索的回应,动作之快,让朱元璋有几分语塞。

  他就这样瞧着朱高煦作揖退出殿内,过了片刻摇头转身休息去了。

  倒是在他走的时候,朱允炆虽然人跟上了,但目光却一直留意朱高煦离去的地方。

  “能文能武,不过好在他只是嫡次子……”

【在阅读模式下不能自动加载下一页,请<退出阅读模式>后点击下一页阅读。】

点击下载靖难攻略全本TXT合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