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4章 第一波话题营销

  原本的《不怕不怕》是华纳2006年推出的歌,翻唱的郭美美,不是红十字那个,而是新加坡的新人歌手。

  现如今,华纳估计还没拿到改编权,毕竟英文版的《aiAHee》才刚刚出来。

  原曲的《DragosteaDinTei》,也只在欧洲一些地方流行而已。

  确定了这首歌,沈涛就先让梁翘伯通过自己的关系,去拿下中文的改编权。

  有着沈涛亲手写的词,买下版权后,用来作为杨小幂的主打歌基本问题不大了。

  将杨小幂新专辑的事情交给了梁翘伯后,沈涛就再次一头扎进了《那些年》的后期当中。

  在进行精剪的同时,网络上也开始出现了两支关于《那些年》的预告片。

  第一支,就是以歌曲《匆匆那年》为配乐的代表回忆的预告片。

  在《匆匆那年》的歌词中,沈涛和一群死党,对着杨小幂追求的画面,被蒙上了一层暖光滤镜。

  搭配上歌词的“匆匆那年我们,见过太少世面,只爱看同一张脸”。

  给人一种时光回转的错觉。

  仿佛一切还是在昨天,还是坐在那个教室,看着依然青春的同学少年。

  而第二支预告片,就要稍微长一点了,大概有一分十五秒。

  是用《那些年》作为配乐,剪的比较长一点的预告片。

  从《疯狂的石头》开始,沈涛公司的预告片就比其他电影的要长。

  这年代在宣传中,预告片总是喜欢剪得云里雾里,信息透露的越少越好。

  主要是制片方担心,预告片暴露的太多,会让观众对电影失去兴趣。

  毕竟,这年代不管是大片也好,还是剧情片也好,真正在意情节的不多,反倒喜欢搞噱头。

  就像前不久《无极》的预告片一样。

  各种大场面,配以紧张的音乐,看的人倒是热血沸腾。

  可等进了电影院才会发现,原来那就是精华。

  至于剧情,根本就没有。

  对于一部电影来说,预告片的目的是吸引观众的注意力。

  可更多的,也是在做人群定位。

  《那些年》作为一部青春片,注定没法像《疯狂的石头》一样,得到全年龄段的喜欢。

  所以,只要精准定位人群,吸引特定观众走进电影院,这对《那些年》来说就是一种成功。

  好在如今愿意走进电影院去看电影的,全是20多岁到30多岁的年轻人。

  这是目前观影的主要受众人群。

  那些年拍的是回忆青春,是高中时候的记忆。

  在目标人群上,和这部分主流观众恰好是契合的。

  所以,预告片只要剪的足够有吸引力,歌曲能营造出那种回忆的氛围,等到上映的时候,就自然能先笼络一批观众。

  国庆档比起长达一個多月的贺岁档,是有所不足的。

  毕竟只有几天时间,没那么多时间给《那些年》慢慢发酵的机会。

  在这个档期,一部电影票房能不能成功,完全取决于前几天的运营。

  不管三七二十一,先抢一部分票房,才是重中之重。

  尤其这个档期还有龙叔的《神话》。

  沈涛在已经提前知晓电影内容的情况下,自然需要不能轻易放过了。

  时间进入到八月,就在《神话》开启全面宣传的时候。

  《那些年》也悄无声息的开启了它的宣传。

  只是和《神话》又是八百平米的巨型海报,又是龙叔金喜善激情对唱不同。

  《那些年》的宣传基本集中在了互联网上。

  比起第一次宣传《疯狂的石头》的无人问津。

  这次沈涛亲自作为导演,拍摄的《那些年》合作方就积极得多。

  《那些年》的宣传计划还没启动,新浪就主动找上了门。

  新浪从九八年成立开始,就主打的一个以资讯为主的门户网站。

  只是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最先一批的门户网站都在积极拓展业务。

  2002年由方兴东发起成立的博客中国,开始了博客在中国的全面启蒙和推动。

  只是那个时候博客在国内的发展比较缓慢,直到2004年的木子美事件,让民众了解到了博客,并开始正式走入了网民中。

  2005年开始,国内的门户网站,从原不看好博客业务,也开始加入了博客阵营。

  而新浪,正在积极筹备博客业务,当得知《那些年》的网络营销计划后,就主动找上门来寻求合作。

  不管沈涛的个人影响力也好,还是《那些年》这样一部针对青春回忆的电影也好。

  这对博客来说,都是一个非常好的话题。

  况且,沈涛公司的网络宣传能力,已经在去年的《疯狂的石头》里真正展示了一遍。

  新浪经过评估,相信这次和《那些年》的电影合作,绝对会是一个双赢的宣传。

  所以就在8月8日,新浪博客上线的这一天,一个“对过去的青春表白”的话题,就被直接放置在了首页上。

  “青春是一场有去无回的旅程,当我们回首往昔,你最想对青春说什么?”

  青春是所有人都绕不过去的一个话题,当没人提起的时候他就会一直深埋在记忆里。

  可当一开始挖掘,它就会像潮水一样,滚滚而来,挡也挡不住。

  当然,一个话题要想引起关注,并快速发酵,只是单纯的给出讨论还不行。

  为此,《那些年》的宣传团队,直接把这个活动办成了一个有奖活动。

  只要在新浪博客,写下对青春的回忆,不管是图片还是文字,只要当活动结束时候,获得点赞和回复最多的前二十篇博文。

  不但能瓜分一百万的奖金,还能获得免费的《那些年》首映电影票。

  当然,这部分钱,是新浪出的,也算是新浪和《那些年》电影合作的资源而已。

  用话题来宣传电影,这在整个电影的宣传历史中都不算新鲜事。

  在微薄年代,就算没有话题,电影会主动制造话题。

  而最成功的的就

  是《女巫布莱尔》的关于寻找女巫的话题。

  当这类话题,进升到全民参与的高度时,所带起的热度,是绝对不会低于其他营销渠道的。

  只是一个话题想快速引爆,除了需要营销运作,也更需要运气。

  而对《那些年》来说,它无疑运气非常不错。

  毕竟在这个2005年,有个最大的青春回忆,就是湖南台的《超级女声》。

【在阅读模式下不能自动加载下一页,请<退出阅读模式>后点击下一页阅读。】

点击下载那年文娱全本TXT合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