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3章闪电
“B4143号机环球飞行时间推迟至12月。”
11月27日的热搜榜一出,国内外航空爱好者一片哀嚎。
原计划11月底进行的环球飞行挑战延期,因为两架安1250都有活要干。
B4043号机需要运输新远二号甲改的箭体以及H2航天飞机,那么闪电号的发射任务就只能交给B4143号机了。
泉州某大型军事机场,B4143驮着55米长、最大直径8米,外表亮闪闪的梭形燃料罐降落,在跑道旁边伊尔76的背上就是机鼻翘起的闪电号。
安德罗夫和窦平监督着作业人员把闪电号吊在安1250的机背上,又小心地安装好燃料管。
闪电号的燃料罐是一次性的,大部分用镁铝合金制造降低重量,表面被浅浅的凹痕划分成无数的六边形块。
虽说燃料罐没啥技术含量,但谢廖夫还是认真做了优化尽可能降低成本。
梭形燃料罐被设计加注燃料后只能维持16个小时的稳定状态,要是这段时间没起飞内部结构就会因为氢导致的金属脆化不符合安全标准必须废弃。
这样的计划寿命带来了极致的低成本,也代表着发射准备过程要非常小心,不然就可能报废一个燃料罐和300吨液氧液氢,后者可贵了。
窦平对不声不响搞出新花样的闪电号非常好奇,他也是一周前才知道,然后就赶了过来。
了解到这种空中发射方式的第一时间,窦平就决定抄了。
不为别的,便宜。
目前大漠基地的神龙一号甲发射方式有两种:新远五号乙或者长征七号这样的液体火箭发射,以及S2100紧急状态下的固体火箭发射。
液体火箭发射准备时间太长,固体火箭S2100贵的要死,航天局都不想用,平时根本不舍得用。
而空中发射就太便宜了,基地的研究员自己估算只有液体火箭的30%到50%,而且更加灵活,有机场就行。
比如闪电号就是被安排到泉州,起飞到南部海域发射,燃料罐直接掉进太平洋,落区控制和发射位置随意挑选。
对于神龙一号甲来说,这就意味着大范围机动能力,敌人要想打击除非把所有机场犁一遍,可就算如此,那我要是说载机野战机场起飞,阁下又如何应对呢?
窦平:“安德罗夫,我觉得军方应该多订购几架运40,没想到你们竟然在这里复活了MAKS,怪不得当年联盟支持搞这东西,确实非常好。”
安德罗夫有些疑惑:“西飞不是在研发运35吗?机背载重也有350吨了,等我们新一批的安1250时间其实也和运35差不了多少,那个经济多了。”
窦平:“可是我们现在就想要,而且看起来似乎都不需要怎么改造对吗,神龙一号甲又造了一架,现在还没完工修改一下机鼻来得及,明年试射就租你们的飞机?”
“……”
窦平:“还有,你们发展闪电号是为了运输低G值的航天器,那为什么不开发载人版本,至少能装下6个人吧?不是更节省成本吗?”
“呃,太空旅游方式现在的新远五号乙其实挺好的,而且安1250空射也要些准备时间,省下的钱在我们看来必要性并不大。”
窦平“哦”了一声,突然说道:
“安德罗夫,我突然想论证一下米格105那样的有人驾驶空天战斗机的可行性了,这也许比神龙一号甲更灵活。”
安德罗夫干咳一声,他没想到这些人对科罗廖夫随手之作那么感兴趣,这是要一步步复活联盟吗?
这么多联盟未完成的项目,以后说不定可以说联盟正统在东方?
在两人闲聊接近结束,安1250准备起飞的时候,窦平意味深长的说了一句:
“闪电号的意义,可能比H2M还要大。”
不过此时八台XW-30引擎已经启动,安德罗夫没太听清,只看到了他脸上神秘的笑容。
6名机组成员,4名闪电号的工程师坐着B4143升空,然后立即转向往南飞,附近机场的苏35和歼11BSH接连起飞好几架进行护航。
这样毫不掩饰直直向南的飞行轨迹立刻被附近遛弯的一架冲绳起飞的RC135察觉,雷达一眼就认出了安1250独有的信号,机组乘员迅速靠了过去。
因为此时已经进入公海,B4143机队只是对RC135进行了例行问候以及劝其远离以免发生意外,但后者恍若未闻只是不断贴近,然后掏出相机拍照。
此次执行的副机长莱特简直高兴到爆,安1250机背上的闪电号与燃料罐组合体他没费什么精力就理解了用途,顿时十分兴奋,掏出佳能400D相机就开始卡擦卡擦地拍照。
这些照片只要落地就能给媒体卖个好价钱,空射航天飞机,还很可能入轨,这可是绝对的大新闻。
跟屁虫RC135一直跟随到了接近棉兰老岛的海域,此时纬度已经接近赤道,发射能节省很多燃料。
在莱德上尉的镜头中,安1250持续爬升到了11500米,护航的战机稍稍拉开距离,RC135也从善如流地远离了一些。
B4143的机组将8台涡扇发动机的功率提升到最大,使飞机达到了约870公里的速度,然后拉起约10度的仰角。
机背上,液氢先一步通过管道进入闪电号尾部的H300发动机涡轮泵内,随着机舱内发出的点火指令,H300以110%功率开始输出推力,同时链接燃料罐和闪电号的固定处爆炸螺栓通电。
喷射角度指向重心的330吨推力让脱离束缚的闪电号带着燃料罐脱离B4143,后者也立刻下压机头防止被尾焰灼伤,两者在空中形成了一个“>”的形状。
一万米高度工作的氢氧发动机尾焰依然可以看出橘红色,巨大的尾焰使空域中突然出现一个高亮的火团,让地面的印尼土著以为是天火降临,念着土著语言虔诚跪拜。
全程目睹并记录了这一壮观景象的莱特让RC135持续爬升以尽可能多的捕捉到闪电号的画面,几乎忽略了旁边的护航机队。
实际上离他们最近的一架苏35的后座内,也有一名手持相机的飞行员无语地看着凑热闹的RC135。
某种意义上,后者成了第一个见证的外国“记者”。
晚上还有……
【在阅读模式下不能自动加载下一页,请<退出阅读模式>后点击下一页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