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维永放下杯子,露出一脸“麻了”的表情,同时狠狠捶了两下胸口,才让刚才没顺下去的那口气喘匀乎了。
“你等会你等会……”
缓过来之后,他赶紧制止了常浩南继续说下去:
“常总,恕我直言……”
“一个三颗卫星组成的卫星群,就不说前面还有立项准备,还有原理验证之类的事情,哪怕咱们跳过这些步骤,今天就立项,那从开始研发到顺利发射入轨,也需要一个大概两到三年的周期……”
“所以我才定了个两年的目标嘛……”
常浩南的回答突出一个理所当然,反而显得张维永有点少见多怪那意思了。
“不是……但……”
后者一时间都不知道自己应该如何回应,支支吾吾好长时间愣是没吐出一字来。
“预研阶段,也可以做一些事情嘛……”
看着有点绷不住的老张同志,常浩南出言开导道:
“低轨道通信中继星不需要很大,有24个转发器已经足够了,东方红三号现在应该是很成熟的平台,我可以先给你提供一些网络编码技术的硬件需求,最好是能在立项之前就把卫星总体设计在纸面上解决掉,明年正式立项之后,只需要进行设备调试和软硬件适配就行,两年时间完成不算夸张……”
张维永,没说话。
只是瞠目结舌地看着常浩南。
好家伙,别人预研是研究可行性,最多加上一些关键技术节点的论证。
本质上是一个管理类大于技术类的过程。
结果到您这,预研是直接把项目干完一半是吧?
常浩南也看出了张维永的惊疑不定,于是搬出了自己过去的成功经验:
“放心,我之前带队伍开发涡扇10,还有那台重型模锻压机的时候,也是这么干的。”
“前期经费肯定不足,但结合过去的开发经验和技术减少一些不必要的实验,还是能正常推动进度……”
“……”
接下来,常浩南花了大概十分钟时间,向对方分享了一些自己的经验。
有没有实际作用不好说,但最后总归是让张维永同意了他的提议。
而海洋一号的第一次正式测试,也就在这样的“意外收获”当中结束了。
……
接下来的整个四月,常浩南都如他之前所计划的那样,准备QC300燃气轮机的立项工作。
作为项目总工程师,他需要负责的具体技术工作相对较少,但大部分协调和管理任务都落在了头上。
尤其是跟船舶重工703所合作的相关事务――
在之前那场研讨会结束之后,两边的集团高层都很快批准了合作研发30兆瓦级新型动力燃机的提议。
考虑到海军,以及负责总体设计的701所都更加青睐当时的第二个,也就是在052C的基础上继续进行深度改进,并放大船体到8000吨级的选择,因此合作的基准研发最终被确定为QC300。
也就是说,船舶重工703所将以“技术入股”的形式,参与到QC300的研发当中。
主要是机匣,以及间冷器两个部分的设计工作。
但型号主导权仍然在航空动力606所手里。
实际上也就相当于完成了选型。
只不过,选型“失败”的703所也可以从中获得一部分的经费和利润,支持其继续完成对GT25000的国产化和升级改进。
算是一个皆大欢喜的结局。
这种情况,相当于直接完成了项目建议和可行性研究。
至于初步设计……
QC300可是涡扇10航改燃。
后者目前在空军的表现,就是最好的初步设计说明。
因此,立项审批,自然是稳稳通过。
甚至都没像当初涡扇10一样惊动科工委乃至更高层领导。
只是由总装备部、海军、航空动力集团和船舶重工集团四个直接参与方,就把项目给定下来了。
立项评审会结束之后,703所那边派来的副总工程师特地放慢脚步,找到了常浩南:
“常总,请留步。”
后者正在收拾东西准备离开,听到有人叫自己,便循着声音看过去:
“哦……是常山总啊……”
他停下了手上的动作,转身面向来人:
“有事你说。”
说来也巧,这名副总工也姓常,叫常山。
其实像这种一二把手姓氏相同的情况不算罕见。
分别叫常总和小常总就完事了。
最开始,大家也确实是这么叫的。
直到有一天,当常浩南和常山在站在一起的时候,有人叫了一声小常总。
然后俩人同时抬起了头……
总工比副总工年轻太多,有时候也是个问题……
所以后来,大家对常山的称呼就直接改成了常山总。
而这个常山的情况,非常特殊。
703所派他过来,既不是为了跟常浩南争夺项目领导权,也不是为了配合常浩南工作。
反倒跟另一个项目有关――
常山的专精领域并非燃气轮机,而是传动装置。
052B/C上那套柴燃交替系统,就是他主持研发的。
传动效率很高,更重要的是平均故障间隔也远超设计要求,评价相当不错。
于是,他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为了052D的传动系统总设计师。
而在新型号当中,柴燃交替的“柴”并未变化。
所以常山的主要工作,就是让自己的传动系统适配QC300。
这才跑过来挂了个名。
说白了,他这个副总工并不参与项目的实际工作,只是为了充分了解QC300的情况而已。
因此,今天被常山特地叫住,多少有些出乎常浩南的预料。
“是这样。”
常山坐到常浩南对面。
或许是因为俩人并不熟的关系,动作略有些僵硬:
“我听701所的林青林总师说,常总您之前给054型护卫舰设计过一套故障融合诊断系统?”
对方突然提起这件事,常浩南心里其实是感觉有点奇怪的。
不过,略加思索之后,他还是回答道:
“严格来说,其实是给沪东厂那艘LNG船设计的,054只是顺便沾了光。”
“毕竟LNG船一旦出问题……尤其是液货舱,还有整体结构一旦出问题,那就是天大的事情,所以我们考虑到全船的安全性,设计了这么一套系统。”
“所以,虽然叫作故障融合诊断系统,但其实重点关注的还是涉及到结构安全的几个层面,用在军舰上功能还是略显少……比如作战系统就没办法纳入诊断,包括动力系统,也只能诊断出大致位置,还是需要工程师进行详查。”
“你是搞传动的应该知道……船只的动力部分一般是相对独立的,船电是另外一套东西。”
听到这里,常山不住点头:
“没错,这我知道。”
“实际上,我今天特地找您就是想问,这套故障融合诊断系统能不能做的更完善一些?”
常浩南没有回话,只是露出微微疑惑的眼神。
“就是说,除了故障定位技术以外,有没有可能加入故障控制管理、故障预测和风险评估,乃至故障自修复之类的功能?”
常山进一步解释道。
“嘶……”
常浩南缓缓坐直了身子。
对方提出的这个想法,倒是和他在开发这套系统时的最终目标非常接近。
但既然都说是最终目标了,那说明现在要想做,难度确实比较大。
“算法层面上其实可以实现……”
他摸着下巴,一边斟酌词句一边回答:
“但全舰各个系统必须得有高度的合成性,让系统能够全方位获取到舰艇的总体情况。另外,还需要比目前多出一到两个数量级的传感器,以及运算性能不亚于超算的总控计算机,这些东西……光靠两台柴油发电辅机恐怕很难提供足够的能源。”
“另外就是,故障自动修复这个,肯定是修不了硬件,只能做到在发现故障隐患之后,通过调整设备工作参数来尽可能延迟故障爆发的时间,但这又要求舰艇能实现全自动化控制……”
“总之,原理上不难,只是在工程上面,还没有一艘能同时满足这么多要求的船……所以没处能安装。”
常浩南最后总结道。
“那常总。”
这时候,常山露出了一个有些神秘的微笑:
“如果我说……马上就有了呢?”
“嗯?”
突然被谜语的常浩南直接就是一惊。
有求于人的常山也没继续卖关子:
“我们703所、上沪704所、还有冰城工程大学和海军工程大学准备一起搞一艘技术验证舰,把动力和船电合二为一,统一纳入到一套系统中管理。”
“这样一来,船舶相当于靠电力驱动,燃气轮机或者柴油机则跟螺旋桨解耦,可以一直工作在最高效率区间,还能获得更快的响应速度和稳定性;而因为是大功率动力机直接发电,所以电能供应量也不再是问题,相当于直接解决了您刚才提到的全部问题……”
“……”
这下子,轮到常浩南被别人给搞了个目瞪口呆。
以至于常山最后说的几句话,他都没完全听清。
脑子里的念头几乎脱口而出:
“不是……这才2002年,你们就已经考虑要搞综合电力系统了?”
【在阅读模式下不能自动加载下一页,请<退出阅读模式>后点击下一页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