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纪·霍大司马世家》:“霍大司马峻者,字仲邈,南郡枝江人也。初荆州兵戈,与兄笃,于乡里合部曲数百人。治《毛诗》《管子》《商君书》,师马融之徒。……”
“中祖伐曹,峻随军参议。军至博望,遇夏侯惇,敌军兵众,诸将欲退,峻献计于中祖,遂破惇。语在中祖纪。归军时,因峻有国士之才,中祖夜谒之,咨问平天下计,语在徐庶传。……”
“峻累为军功,鲁王表辟为参军,门下听用。初表受后妻之言,爱少子琮,不悦于鲁王琦。琦深怀忧惧,与中祖亲昵,亦深器峻。峻因琦厚遇,常为其谋自安之术……”
……
“章武六年,中祖于黄鹄病笃,召峻至台,属以后事,谓峻曰:“朕因君方有汉之根基,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平天下。若君不弃,嗣子愿以君为父,功成之日,君可受领疆国。”
“峻涕泣曰:“峻幸蒙陛下赏识,得有今日之盛,不敢不尽忠效力”。中祖诏敕高宗,以峻为父,以亮为母,另选张飞、陆逊、徐庶三人辅。”
“秋七月,封峻大司马,开府治事,领徐州牧。国中军政,事无大小,咸决于峻……”
……
“峻身率诸军攻齐鲁,甲兵骁勇,戎陈整齐,破走孙权,旋下青、徐,兵震华夏,天下恐怖。遂诏封峻为齐王,峻辞谢王爵。于是授九旗、銮驾与峻,出入如天子。”
“是时,中原大江之北,悉听峻命,总都督天下事。降人见之,以君礼跪拜之,号称‘权皇帝’……”
……
“建兴九年,冬十月。峻率骁骑,自雁门出其不意,直趋敕勒川以逼之,一破胡庭。轲比能败走白道,被延所击,逃亡漠北,语在魏延传。遂复定襄、朔方诸郡,斥土界自大河北至于阴山。”
“时漠北深远,离境三千里,诸将以为不可追。峻意毕其功于一役,遂曰:‘轲比能虽败,人马尚众。若至漠北,重建王庭,道遥阻深,则死灰复燃。欲平北祸,当兵入虎口,擒杀轲比能。’”
“建兴十年,春二月。轲比能至昭莫多立帐,峻督军疾进,横行大漠,师至余吾水,逼其牙帐十五里,虏始觉。轲比能聚众死斗,兵大破之。”
“自单于轲比能,小单于暾伟则以下,凡鲜卑贵族大人,被擒杀者二十八人,俘男女数万口……峻登临北海,去塞三千余里,镌功刻石,纪汉威德,行亘古未有之事。”
……
“及峻薨,追封楚王,谥为武成,不与诸卿同,葬于旧昌陵,殡礼同天子,墓制比及诸侯王。诏策曰……”
“武成王著兵法,书以三卷成册,一卷军国,次卷论术,末卷治军,共有篇目三十六,凡三十六万五千六百七十一字。”
“涉经略国策,天下地理,治军兵术,天文水情,三军建制。兵法玄妙,是谓平天下之术,当藏于台阁,以为大汉国典。”
“赞曰:武成王以英豪之姿,起于市井之间,确然秉志,会期佐命,文以缵治,武以棱威。千里下江东,背水破夏侯,笠泽降孙氏,是有开拓扬州之功。”
“曹操乘汉相之资,挟天子而扫群桀,举百万雄兵南下,新荡荆城,仗威东夏,时人无不惊惧。王雄烈豪迈,胆略兼人,摧曹操于金口,复楚人之业,定南北之基。”
“观王雄略内断,英猷外决,兵动若神,威震华夏,乃折冲扞难之臣。时中祖半途而崩,王受汉室之寄,主国政,治军事,拥幼君,破曹丕,匡扶朝事,北伐中国。”
“百日殄孙权,旬月斩王凌,二度破胡庭,扬国威德,四海是震,蠢尔蛮夷,莫不宾服,论功绩,韩、白不能及;言韬略,盖胜孙、吴。”
“王握六师,一语可亡天下,权重至此,然临大节而不改旧志。厚礼二朝,辅弼汉室,实行开创。虽伊尹、周公,何以加此!”
“昔霍光柄持朝政,然因家人乱政,遭致祸事。今王后贤惠,善进知退,齐治王宅。故传国后嗣,世受恩典,治三韩之土,何其盛哉!”
-----------------
南汉
刘禅:“仲父天降之人杰,生知王佐,训师如子,料敌若神。昔汉室衰微,曹贼作乱,中原沦陷,汉失天命。父辅先帝,再造汉业。及朕继位,三伐兴汉,匡扶社稷,皆仲父之功。”
诸葛亮《论功臣》:“昔者韩信将兵,因河北分裂,故得以横扫。今武成王帅军独拔劲敌,未尝挫折,功不世出,略不再见,威下雒阳,天下布恐,其功乃难于信也。”
陆逊离长安恼怒之言:“葛君短于应变,诸将寡有知兵。今武王病薨,孤无惧天下。”
霍范灭高句丽,谓众人语:“先君兴复汉室,两度破胡庭,两汉无人可及。我今犁庭扫穴,难以称道。”
诸葛恪《答复姜维书》:“武王以万骑横扫大漠,威震四海。今胡夷进犯西域,望君勉之,勿失我望。”
刘裕北讨胡虏:“贼寇四起,蛮夷乱北。裕愿效武成王,为我朝兴平天下。”
唐
李世民论霍、韩:“前汉以六合为家,是赖淮阴之策。后汉伐北兴业,皆因武成之功。观二人功绩,武成略胜之。”
评曹操、霍峻:“中汉之末,用兵强者莫过曹、霍。曹操临危制变,料敌设奇,一将之智有余,而万乘之才不足。霍峻深谙正奇,破敌无数,韬略胜操。”
李渊赞李靖:“李靖是萧铣、辅公祏膏肓,其功唯汉之霍峻可比。”
李世民策问卫公(李靖)。
太宗问曰:“古今用兵之胜者,莫过于武成王。其术何如,君可比乎?”
李靖答曰:“用兵之法莫乎正奇,霍峻以正奇之术将兵,变化无穷。且霍峻机敏,临江湖治水师,行阵战用步卒,袭敌阵以骑卒。”
“昔孙武所谓‘形人而我无形’,霍峻深谙于此,故三军相辅相成,谋略正奇变变幻,何愁不能威临天下?”
太宗曰:“朕之正,使敌视以为奇;朕之奇,使敌视以为正。故有虎牢擒二王,洺水破武周。霍峻将兵之术,朕常以为然!”
李靖拜曰:“陛下神圣,迥出古人,非臣所及。”
太宗曰:“卿舅韩擒武尝言,卿可与论孙、吴,然卿自料能与霍峻比乎?”
李靖曰:“臣虽平萧铣,抚岭南,安江淮,袭下虏庭,然若与霍峻比,靖愧有不如。峻为汉创业,犹如君上,靖辅唐安天下,不能及尔!”
杜牧:“古今用兵之强者,周有齐太公,秦有王翦、白起,三汉有韩信、霍去病、卫青、霍峻、诸葛亮……隋有杨素,国朝有李靖、李绩等。如此人者,皆为一时之杰。”
唐立武庙,主祭姜子牙,副祭霍峻,另有八哲。左列分别为白起、韩信、诸葛亮、李靖,右列张良、孙武、吴起、卫青、李勣。
宋元
赵匡胤:“南汉霍峻、诸葛亮、陆逊,习通儒学,立有大功,诸将当效之。”
赵光义:“昔霍峻以阵图治军,故我朝何不能以阵图征讨。”
司马光:“世或以霍峻为首建大功,为中祖阴侍刘琦,定吴楚,分兵镇淮,退曹操,胁中原。受托遗命,伐河南而有之,扫鲜卑于大汉,故南汉之所以得天下者,大抵皆峻之功也。”
“如以韩信比之,信既不能顺高祖,亦不能听蒯彻之说,行三分天下之事。然比高祖、中祖二帝,高祖有负于信,而中祖无负于峻。”
“夫峻、亮之所以能辅政二十余载,未复吕、霍之故事,既有二人公心执一,亦因中祖、高宗二帝重情,君臣互信至此,亘古未有。”
苏轼:“武成用兵,密如神鬼,疾如风雷。进不可当,退不可追,以水破城,乘火败敌。三军应会,诸军指挥。移五行之性,变四时之令。人也?神也?仙也?”
岳飞:“昔武成王率江楚之众,三伐定天下,驱车出大漠,行亘古未有之事。飞不才,愿为官家赴汤蹈火,驱除胡虏。”
赵九:“朕如有武成王辅佐,天下必能归一,胡虏无不宾服,四海将为臣妾,朕无忧矣!”
朱熹:“霍峻虽无背大义,但阴侍刘琦,实为其过也!”
文天祥:“中兴之初,先武穆王手扶天戈,望能收复中原。然不识君上,反遭惨祸,终难效武成王之事。”
成吉思汗赞木华黎道:“昔霍峻以天子权经略中国,今太行以南予君,望君能效霍峻。”
忽必烈:“古今名将,唯白起、韩信、霍峻、李靖四人。”
明
朱元璋北伐谓诸将:“霍峻统帅六师,从江淮北伐,得以兴平天下。今诸军出江淮,当崇前人之旧功。”
朱元璋:“大将军(徐达)谋勇绝伦,东征西讨,削平群丑,克济大勋,今之功绩堪比霍峻。”
朱棣:“霍去病封狼居胥,窦宪燕然勒石,霍峻镌刻北海,皆为汉室驱胡之绩。朕五伐大漠,开拓疆域,永乐之盛,当迈三汉。”
严嵩:“明初徐达之勋德才望,不弱霍峻之右。”
王世贞:“南汉本应难兴,然皆因武成王峻。其之难,在独临强敌;其之易,在秉持国政。如无英主当朝,诸葛亮辅佐左右,恐为岳飞之前事尔!”
史可法:“恨国朝无霍峻,难以行中兴之事。”
清
康熙:“霍峻秉持初心,为国尽忠;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故为人臣者,当以霍葛二人为鉴。”
曾国藩:“古人称立德、立功、立言为三不朽。立功最盛者,莫国霍、葛,而二人生长于楚,……”
民国
大炮:“我等之中兴,乃南朝之刘备、霍峻、诸葛亮,今满洲皇帝,便是曹操、司马懿。我等起兵驱逐满洲,即如霍、葛二人率兵北伐。”
光头:“中国兵法之专家,始于战国之时,前汉之韩信,后汉之霍峻,唐之李靖,各有所得,各有所长,诸君当细读三将平生,习读兵书,以灭贼寇。”
图书馆员:“刘备前半生之所以不如曹操,实因他太过重情谊,又缺乏战略指导。直到有霍峻、诸葛亮的加入,才有刘备的崛起。所以我们不能自以为是,需要吸收更多的有志之士,不能讲究辈分。”
……
“霍峻阴侍刘琦,虽有不少人说。但在我看来,霍峻的选择是对的,刘琦缺乏统一的才能,当时如果想与曹操对抗,唯有选刘备上位。当然了,霍峻算是靠谱,因为他的奔走,才有刘琦一脉被封为鲁王。”
……
“刘备病逝的时候,如果强行推年幼的刘禅治国,南汉别说三兴,恐怕还会被曹魏给灭了。”
“正是因为刘备选择了霍峻,才有了南汉一统天下这件事。而后天下太平,霍峻又选了诸葛亮当执政人,才有著名的‘建兴中兴’,所以我们需向刘备、霍峻、诸葛亮学习。”
……
“霍峻不仅打仗灵活多变,善于利用水、火,更精通步、骑、水三军配合。我们不能固执,需要向霍峻学习,发展海军、空军,以及其他兵种。”
……
设计师:“作为封建制时代的政治家,霍峻不值得提倡学习。但却对于霍峻提倡数学,致力于发展农业,造福百姓的行为,需要我们值得学习。”
【在阅读模式下不能自动加载下一页,请<退出阅读模式>后点击下一页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