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6章下乡言耕作

  建安十一年,七月。

  乌桓举兵入犯边境,又因南部战事缺少进展。曹操放弃讨伐吴楚的念头,命张辽、张合二将火速北上。

  双方各自动用数万大军,虽没爆发大规模的军事战争。但却让曹操清楚认识到吴楚合一,足以与北方抗衡的恐怖军事力量。

  身处重病中的刘表通过逼退曹操,告诉吴楚军吏百姓,作为吴楚霸主的他依旧有能力保护他们,大大地涨了波士气。

  那些向刘琦、刘备归降的江左士人,似乎也认识到取代孙氏家族统治之二刘,比孙氏家族更加强大,也更加的具备合法性,也进而逐渐归心,认真地为二刘效力。

  对于刘备、霍峻而言,这场存在数月的军事冲突,可以看成仿真的军事演习。磨砺了那些军士,也探了探曹军真实实力。

  总体而言,老兵经过二年多的作战,已是悍勇之精锐。那些征战一年左右的军士,亦可用之。入伍不久的军士,除了在舟舸上,上霖几乎无法与曹军较量。

  在夏侯渊撤兵之后,甘宁、魏延、吕蒙三将回丹阳复命。霍峻解散三千军士回乡,保留了七千军士。二千军士驻守江北诸城,五千军士分由高翔、徐盛、俞韶统率,坐镇濡须口,防止夏侯渊玩了招回马枪。

  霍峻在濡须口逗留了几日,确保敌寇退兵,又因步练师即将临盆的缘故,方才赶回郡治皖城。回到皖城,见了富态的步练师,让她放了心,陪伴了一两日。

  霍峻与郡吏视察皖城周围的农业状况,不同于刚移治到皖城荒废的状态,经过二年的开垦,田野阡陌纵横,田间百姓劳作,颇是生机勃勃之景。

  毕竟皖城从建安五年被孙权放弃从而荒废,再到建安九年被霍峻重新启用,时间上仅过了四年。良田虽被荒废,但不同于从零开始。在原有的百姓生活的基础上,花费功夫整治房屋,又重开荒废的田亩,皖城渐渐有了生机,初有两三分太平年间的模样。

  田野间,暑气已是消退,时将入秋季。

  老农头戴斗笠,感受着空气中的凉爽,擦了擦头上的汗液。夏收已过,他正在种植芜菁。抬头看了眼玩闹的孙子,沟壑纵横的老脸上,浮现出笑容。

  他们家是军户,早年在鄱阳湖讨生活,被那彭虎裹挟。在被郡守率军击败后,他的儿子从了军,他们也被迁到这生活。府君仁德,因儿子从军,家中被免了赋税,又分了百亩的土地,便生活于此。

  初到这里的口粮拮据,除了城里的救济,他们挖野草,又去河水里捞鱼虾,一家人艰辛的活了下来。有赖于火耕水耨,他们较为轻松地得到了夏收的口粮。虽粮草不多,但通过后续的忙活,得以渡过秋冬。

  今岁早春,儿子在家,帮衬了些许时日。因军中有战事又走了,但所幸战事没有波及皖城,夏季丰收,家中又有存粮。当下就希望他的儿子能平安归来。

  “阿奴!”

  见到玩闹的几个孩似乎惊扰城中官吏,老农连忙跑上去,向贵人行礼求饶。

  “贵人若有冲撞,还望见谅。”

  着,老汉就要抽自家的孙子,口中骂骂咧咧,道:“让你安分点,就不听……”

  “不必了!”

  霍峻伸手阻止,道:“儿玩闹而已,并无惊扰我等,不必动怒。”

  孙子被吓坏了,在那哭着不停。老汉却在那点着头,哈着腰,笑道:“府君仁厚,老汉替孙儿致歉。”

  “无事!”

  霍峻神情温和,摸了摸瘦弱孩童,问道:“前些日战事可有耽搁夏收?”老农见霍峻和蔼,心中放了下来,又见身侧官吏并无怒目之人,如实笑道:“幸得府君庇护,战事并未波及我等。今岁稻田耕种又是丰收,我等今岁口粮有了着落。若积几年,家中也可攒点积蓄。”

  古代农业社会,其积蓄年收非按月算,而是根据作物丰收的年算。经常是三岁之耕,可积一年之粮。而这一年的口粮,并不代表可以拿来花,而是为了预备今后的灾年。以免干旱、洪涝,导致作物减产,家中无粮。

  霍峻走到老农的田畔,叉着腰眺望田亩,问道:“田亩算是肥沃,今岁夏收共收多少石粮?”

  老农见霍峻有心询问,认真答道:“启禀府君,某家中有我与老妇及儿媳三人,老农能耕种九大亩,老妇及儿媳合耕十二大亩。今岁得稻米七十余石,舍弃耕种之稻种,亦有六十多石。”

  汉代大亩与亩有差,大体是1大亩等于2.4亩。在南方火耕水耨方便,常常是成年男子可耕种九——十亩。一大亩的稻米播种量约在两斗半,水田产量有分高低,基本在2.5石到4石,皖城的土地肥沃,又有水渠灌溉,大体亩产在3.3石左右。

  每人月食用一石半,这一家子三人加孙子,至少每月需要四石半,即年食54石。一年积蓄下来,扣除每年的播种量,及为来年预留的播种量,实际上一家子存不下多少粮食。

  当然夏收之后,秋季时节各家又都会种植点其余农作物,如芜菁,蒜,胡葱,或是入河水扑鱼,捡拾河蚌为补充。

  这就是汉代的江南家庭,依靠火耕水耨,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总体上因为地广人稀少,又缺乏先进的耕作技术,以及重要的耕牛,江南总体上不算富裕,亦不算贫寒。

  心中盘算了一遍,霍峻感叹道:“若有壮丁于春夏在家,不伤农时,家中亦可多些积蓄。”

  老农摸着孙子的脑袋,道:“府君已是仁德,征兵不收赋税,我等劳作数年,亦能有所得。”

  战乱之下,军户不征赋税,田亩按正常分配,家让有所食,似乎已是幸运。但若疾病来袭,或是遭遇灾害,又是两。

  霍峻叹了口气,领着郡吏而走,道:“治下百姓火耕水耨仅能裹腹而食,难称为富裕。昔迁徙皖城之难,故让百姓以火耕水耨耕作,今困难之时渡过,需让百姓学以耕作技艺,多增亩产。”

  当下的汉代江南耕作技术,仅有一年一丰收,既无麦稻轮作制,又无一年两熟的耕作技巧。

  一年两熟的水稻是江南经济腾飞的基础,在宋之前南方大部分水稻皆是一年一熟,其水稻的品种不同。从宋代开始江南才种植一年两熟的水稻,搭配稻麦轮作制度,南方可以一年两熟至三熟,相比于仍是两年三熟的北方,南方几乎碾压了北方。

  来到三国后,霍峻才逐渐了解南方耕作的方式与现代完全不同。历史书上提及的人口南下迁徙,根本不是江南经济起飞的重要原因。真正让江南经济起飞的关键因素在于远超北方的作物产量,足够养活更多百姓,养得起更多闲人。

  那问题来了,霍峻对水稻的进化史根本不了解,也不知道一年两熟的水稻如何出现的。但幸阅是他还知道可以尝试麦稻轮作,夏收完水稻,让百姓种植冬麦,以为轮作,增加亩产。

  司马芝点零头,道:“府君,耕作技艺,芝常带人下乡劝农。今若精耕细作,还缺耕牛。缺乏耕牛,人需负犁具而校”

  霍峻沉吟少许,道:“耕牛缺乏,峻已向荆楚求购。峻观农事已久,窃以为可让百姓于稻田丰收之后,令百姓种宿麦越年。一年二熟,百姓可得丰饶。”

  “种植宿麦?”

  司马芝若有所思,道:“中原之人种以豆、粟,秋冬种宿麦,越明年则收,二岁三收。今江南若种植宿麦,则春种水稻,秋种宿麦,即一岁两收。”

  着,司马芝眼睛一亮,道:“若是能成,则田野亩收将增数成!”

【在阅读模式下不能自动加载下一页,请<退出阅读模式>后点击下一页阅读。】

点击下载季汉大司马全本TXT合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