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九十二章 大明户籍制度?职业认证!

  “那就要看陛下的想法了。”

  苏璟淡淡道:“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句话,我早就说腻了。”

  大明的发展方向,只有朱元璋能够决定。

  而让朱元璋下定决心的办法,只有一个,那就是大明的稳定。

  苏璟暂时还没想到怎么样才能让朱元璋感觉到真正的稳定,这事真的挺难的。

  因为稳定的最好办法就是不变,但不变的后果,历史早就给过了印证了。

  可以说,老朱所想的千秋万世,注定是不可能实现的。

  但这事吧,光是苏璟说没用,得朱元璋自己认识到。

  还是科学技术!

  对于朱元璋还有朱标而言,科学技术的确是苏璟说了很多遍的东西。

  不过,宋濂是第一次听。

  “仁远伯,不知这科学技术,值指的是什么?”

  宋濂朝着苏璟询问道。

  苏璟看向宋濂笑道:“宋承旨,今日不谈科学技术,暂们还是说回科举,并不是所有人都在读书一道上有天赋,这些人,若是能够参与到其他的行业内,必然也能为大明带来长足的进步,这一点,宋承旨应该是承认的吧。”

  真要说科举技术,那今天的谈话又得跑偏了。

  苏璟很有见地的将话题给拉了回来,虽然本来就是他带偏了。

  “嗯,仁远伯此言有些道理,只是,即便如此,老夫已经不认为读书人会弃书从匠,这根本没可能。”

  宋濂回答道。

  宋濂怎么说也是当世大儒,他的脑子不蠢,苏璟所说的道理,他又何尝不懂?

  只是,苏璟说破天了,依旧无法改变读书第一的地位。

  这是千百年来经由无数读书人不断稳固的一个事情,又怎么能被轻易的动摇。

  “宋承旨,我可没说过现在就要改变,有些事情,本身就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

  苏璟笑着说道。

  宋濂一时语塞,合着苏璟说的根本就不是现在的事情,而是未来不确定的事情。

  这还说啥呢?

  根本没法反驳苏璟了。

  朱元璋蹙着眉头看向苏璟道:“苏璟,那你特意把我叫过来是什么意思?亏我还是把宋濂带来了,浪费我的时间?”

  老朱有点烦,他可不想在这讨论了半天,最后全是虚的。

  务实一直都是老朱的优良特质。

  “大叔,可不是浪费时间!”

  苏璟立刻道:“我刚才说了,这样的改变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但为什么不能从现在开始,就从大明开始呢?”

  “好处我也说的差不多了,即便是有着读书人观念难以改变的困难,但用权力强制去做总不是不能的吧?我喊你大叔你来,不就是因为你有权力么。”

  虽然没有明说,但意思很明显了。

  你朱元璋就是皇帝,用你的皇权,才能让这件事真正的推行下去。

  老朱是怎么都没有想到,这事情最后到了自己的头上。

  “苏璟,原来你是想让我支持你,但你现在并没有真正的说服我。”

  朱元璋看向苏璟说道:“你总不会认为,你说的这些,就能够让我支持你吧?”

  虽然苏璟描述的很好,朱元璋用自己手里的皇权,也确实能做到强制的执行,但老朱心里的痛点,苏璟并未解决。

  “大叔,职业教育的推行,还有一个非常大的好处我还没说。”

  苏璟淡然自若道:“我把这个好处说出来,我相信大叔你就愿意了。”

  职业教育的有一个大好处?

  这话可就让朱元璋来了兴趣了,不仅仅是朱元璋,朱标和宋濂都相当的好奇。

  “苏璟,你就别卖关子了,时间宝贵,快点说吧。”

  朱元璋催促道。

  朱标亦是说道:“苏师,到底是怎么样的好处呢?”

  苏璟顿了一下,回答道:“职业教育,可不要单纯的将其当成是一个传承工匠技艺的教育,它还有着规范职业的作用,可以让天下的各色职业人员,更为方便的被掌控。”

  “简单的说,对于一些特殊的职业,采取职业认证的方式才准许其从事本行业的工作,比如想要经商开店得有商引,其他一些比较重要的职业也可以如此。”

  “通过开办职业教育学塾的方式,对于各职业的人员进行培训,最后通过考核的发放职业资格证书,有了这个证书,才能去从事这个职业的工作。”

  “如此一来,天下各行各业的人员,那不就是都在造册之中,不论有什么动静,都逃不过天子的眼睛了。”

  说话间,苏璟已经是一脸笑容的盯着朱元璋了。

  这样的好处,老朱还是有什么反对的理由呢?

  将职业教育和职业规范联系到一起,让朱元璋能够通过职业教育体系,清晰的掌控大明天下的各行各业之人员。

  对于老朱来说,还有什么能比这样的好处更诱人呢?

  宋濂立刻道:“即便如此,那也不能让强行让读书人去学那些奇技淫巧之术!”

  别说,宋濂对于朱元璋也有一定的了解。

  苏璟这一番话说完,他就知道朱元璋怕是会动心。

  所以,宋濂迫不及待的就表明了态度,哪怕职业教育真的推行下去,也绝不能强制读书人去参加什么职业教育。

  这事关读书人的地位,绝对不能被动摇。

  若是读书都不再是第一重要的事情,那么这天下就真的要乱了。

  “宋大人,你何必如此着急呢?”

  苏璟看着宋濂道。

  现在的苏璟,已经不再称宋濂为宋承旨了,而是直呼宋大人。

  不用说,现在的苏璟对于宋濂的态度,感觉并不好。

  宋濂说道:“仁远伯,我只是认为,任何政令,若是靠着强制才能执行下去,那这政令也没什么什么实施的必要了。”

  宋濂开口为自己解释了一下,虽然这解释听起来有些牵强。

  “宋大人,慎言!”

  苏璟直接说道:“话可不能乱说,政令的正确与否,不是你我说了算的。”

  宋濂一愣,正想反驳,随即意识到自己这话问题太大了。

  朱元璋执行的诸多政令,那可都是靠强制执行的。

  比如大明一直轰轰烈烈在搞的反腐,没有强制的执行,哪来的这么多成果?

  总不能说贪官们,都配合被调查吧。

  宋濂这话,已经有些在反对朱元璋的意思了。

  想到这里,他的额头也冒出了冷汗。

  好在朱元璋并未在意宋濂的话,因为苏璟说的这个职业证书的想法,是真的非常吸引朱元璋。

  能够如此直接了当的管理大明各行各业的人员,建立规范,真是相当不错的建议。

  朱元璋突然看向苏璟问道:“苏璟,现如今大明的户籍制度你可知道?”

  在老朱的眼里,苏璟的职业教育,已经有点类似于户籍管理了。

  “不是很清楚。”

  苏璟回答道,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

  虽然来大明的时间不短了,但户籍制度这种内容,即便是在史书之中,也记录的不多。

  苏璟上辈子是看过不少历史书,但大明的户籍制度,他还真不知道。

  “老大,你来告诉他。”

  朱元璋转头对着朱标道。

  “是,父亲。”

  朱标点点头,随即说道:“大明现如今的户籍制度,是将全国户口按照职业分工,划为民户、军户、匠户等籍,民户是务农的、军户的义务是服兵,匠户则必须为宫廷、官府及官营手工业服劳役。”

  “各色户籍世袭职业,不容更改,农民的子弟世代务农,工匠的子孙世代做工,军户的子孙世代从军。”

  ……

  朱标作为太子,户籍制度这么重要的东西,他肯定是记的很清楚。

  “好了,苏璟,你也大概了解了大明的户籍制度了,你以为匠籍和你所言的职业教育,孰优孰劣。”

  朱元璋朝着苏璟问道。

  苏璟说的职业教育,在老朱看来,那就是另一种的匠籍制度。

  从苏璟描述的来看,职业教育和匠籍制度,只能说是各有优劣。

  朱元璋的确是心动了,但还没有真正的下定决心。

  苏璟仔细的听完之后,笑着回答道:“匠籍制度管理各行各业的方式,比和我说的职业教育那是两码事。”

  两码事?

  朱元璋蹙着眉头说道:“苏璟,你说的清楚些。”

  这个户籍制度,说白了,其实就是延续了元朝“诸色户计”。

  看起来元朝被大明灭亡了,制度继承似乎是有些奇怪,毕竟失败者的制度为什么要继承呢?

  但实际上,历朝历代,继承前朝旧制的情况,相当的普遍。

  这就要从封建王朝的现实情况说起了,华夏大地的疆域辽阔,管理这么一个偌大的王朝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一个新的王朝建立,大概率对于如何治理国家是比较陌生的。

  争霸天下和治理天下还是有着本质的区别的,这时候,前朝作为距离本朝最近的时代,受限于各种记录资料传承,前朝自然也就成了最直白的借鉴对象。

  各种制度,只要不是太反人类的,基本都会被直接继承下来,然后再根据实际情况,一点点的修改。

  所以,明朝的这个户籍制度,其实也是继承元朝而来的,也满足了朱元璋对于百姓的控制想法。

  “大叔,你看啊,这现在大明的户籍制度,说白了就是四个字,子承父业。”

  苏璟淡淡道。

  子承父业,这是对于古代封建王朝思想一个非常高度浓缩的概括。

  不仅仅是户籍制度,在很多方面,都能看到子承父业这四个字的内涵。

  “不错,的确是子承父业。”

  朱元璋点点头道,十分的赞同。

  朱标作为他的长子,是太子,要继承自己的位置,国公侯爵都是一样,哪怕是大家族,亦是长子继承族长之位,继续维持家族的发展。

  即便只是农户之家,家徒四壁,也讲究一个继承。

  可以说,这种思想深深的烙印在每一个华夏子民的脑子里。

  这也是朱元璋对于苏璟竟然可以对于自己的家业无人继承这件事无比洒脱而感到不解的原因。

  苏璟的想法,压根就不像是一个正常人该有的想法。

  苏璟继续道:“子承父业自是不错,且不说长子愿不愿意继承,就说这孩子的问题,次子,三子又该如何呢?”

  “有些东西,注定只能一个人继承,所以子承父业这事吧,只能是解决少部分人的问题。”

  这明朝可没有计划生育,生孩子这件事上,基本都是一个原则,越多越好。

  多子多福,这样的思想也很常见。

  为了应对这样多个子女的情况,自古便有嫡长子继承的说法,也是为了避免兄弟争夺家产,导致家道中落。

  而不是嫡长子的群体,那又是一大批了。

  “仁远伯此言差矣,这匠户的继承,可不是只有长子才可以,本身就是一个工作,自然可以有更多的人去做。”

  宋濂朝着苏璟说道:“子承父业,那承的是业,而不是匠户。”

  宋濂的反驳,还是很有道理的。

  朱元璋亦是附和道:“没错,苏璟,宋濂这话,你又当如何解释呢?”

  苏璟淡淡道:“宋承旨说的有理吧,但我有一个问题,铁匠的孩子,就一定想打铁有打铁的天赋吗?木匠的孩子就一定有想做木匠有木工的天赋吗?”

  “匠户虽然低贱,但他们做的活,也不是人人都能做的,若是可以靠着这种强制的手段让他们强行继承匠户的手艺,那为什么读书人就不可以被强制呢?”

  “同样,靠这种强制手段继承下来的工匠,他们的手艺能好吗?若是一个不喜欢打铁的人,因为自己的父亲是铁匠,所以他不得不做了铁匠,他能是个好铁匠吗?”

  苏璟的反问让朱元璋三人沉默了,其实说白了,他的核心很简单,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的天赋能力。

  不考虑人的主观能动性,就是按照户籍强硬的去分配,那么只会出现一群摆烂的或者是无能者。

  朱元璋和宋濂还在思索,而此刻的朱标已经是无比认同道:“苏师说的对,我明白苏师的意思了,职业教育解决了这个问题,大家可以找到自己天赋所在的职业,然后去学习进步,这样一来,各行各业的人员,便会更加的优秀,行业也会迅速的进步发展!”

【在阅读模式下不能自动加载下一页,请<退出阅读模式>后点击下一页阅读。】

点击下载大明:老朱,咱说好的不急眼!全本TXT合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