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四十六章 逆练神功

  我在现代留过学正文卷第五百四十六章逆练神功文彦博被文贻庆搀扶着,到了福宁殿的时候。

  他的眉头就皱起来。

  因为迎面而来的人,是他现在最讨厌的人。

  太子少保、彰德军节度使张方平!

  不过,很快文彦博就笑了起来。

  因为,文彦博知道,冯京马上就会奉诏回朝了。

  圣旨已经下了。

  保宁军节度使、中太一宫使、判河南府冯京回朝述职。

  这是多方力量角力促成的。

  这其中,出力最多的当然是文彦博这个太师了。

  “太师!”张方平也看到了文彦博,立刻避到一旁,微微欠身行礼,但姿态却是敷衍的很,只是拱了拱手。

  “张节度今日入宫是?”文彦博眯着眼睛问道。

  “不瞒太师,吾奉旨来献《元祐字典》的第三卷……”张方平不软不硬的回了一句。

  他现在很生气!

  因为冯京那头锦毛鼠马上就要回朝了。

  时间就在太皇太后圣节之前。

  一旦冯京回朝,那么,那头锦毛鼠一定会试图和他争夺《元祐字典》的编纂权。

  只是想想,张方平都感觉很恶心。

  “这么快就编纂到第三卷了?”文彦博微笑着:“节度当仔细些,好些把关。”

  “这是官家为两宫慈圣献礼的大典!也是国朝文教盛事!”

  “太师提点,老夫铭记在心!”张方平几乎是咬着牙齿说着。

  “这就好!”文彦博一副理所当然的模样颔首,用着上司指点下属的语气说道:“老夫过些时日,再到《元祐字典》书局之中,拜谒节度……”

  “不敢!”张方平低下头去,一双老眼好似要吃人。

  “老夫在书局之中,敬候太师大驾光临!”

  文彦博微笑着拱手道别。

  张方平假笑着拱手送别。

  他一直站在原地,看着文彦博的背影,消失在宫阙。

  他才恶狠狠的啐了一口:“老匹夫!”

  “若韩魏公、富郑公在,哪轮得到这老匹夫这里耀武扬威、倚老卖老?”

  可惜,现实却是韩魏公早已驾鹤,富郑公也已仙逝。

  竟让那老匹夫,窃取了本该属于韩、富二公的地位。

  ……

  文彦博在进入福宁殿的閤门后,就已经完全将张方平抛在脑后了。

  当年,在朝中的时候,张方平便不是他的对手。

  何况如今?

  败军之将,不足挂齿!

  在文贻庆的搀扶下,文彦博缓步走入福宁殿的帷幕。

  远远的,他就看到了,那帷幕尽头的珠帘内,坐着的小官家的身影。

  小官家身边,还有一个他很熟悉的娇柔身影。

  文彦博心中笑了一声。

  当今这位小官家啊!

  还真是拿捏住了他的软肋呢!

  ……

  “事情便是这样的……”

  “太师以为呢?”

  赵煦端坐在坐褥上,将前两天和曹佾的话,对着文彦博说了一遍。

  文彦博自是非常配合:“陛下笃圣人教诲,推恩天下,恩泽万民,老臣为天下贺之。”

  “那东南西北四抵当所,太师比较喜欢哪一个?”赵煦微笑着问道,然后就端起文熏娘煮好的紫苏饮,慢慢喝起来。

  紫苏的香味,充盈在口腔,蜂蜜的甜味不腻不重刚刚好,清凉的冰沙,则冲淡了这个夏天的闷热。

  文彦博却是明显楞了一下。

  虽然说,这大宋士大夫们并不羞于谈利。

  但皇帝赤裸裸的直接和一個元老这样暗示,多少还是有些夸张了!

  错非,这位小官家早已经证明了他说话做事,都不是任性而为,而是经过了深思熟虑。

  同时,他也能对他说的话、做的决定负责。

  文彦博恐怕会以为是在和他开玩笑,甚至是在耍他。

  但,文彦博的神色还是严肃起来。

  只见着文彦博起身后,微微弯腰,然后中气十足的问道:“老臣愚钝,不知陛下所谓何事?”

  “还望陛下明言之!”

  赵煦看着文彦博严肃的神色,不慌不忙的放下了手里的紫苏饮。

  在这一刻他甚至有些想笑。

  因为文彦博的话,翻译一下就是:“你不妨把话讲的明白些!”

  这就让赵煦瞬间联想起了一位在现代电视上见过的微操大师了。

  所以,他也不生气。甚至轻笑起来,他知道的,大宋的这些文臣啊。

  一个个都是既想做婊子,还想立牌坊的。

  包括章惇也是如此!

  章惇在绍圣时代,隔三差五,就要找个借口,唆使别人上书弹劾他自己一次。

  每次都要赵煦去挽留、安慰。

  有一次,赵煦故意和章惇开了个玩笑,将某人的弹劾奏疏留中。

  第二天,老章就急匆匆的递了帖子乞见,到了御前的神态,更是如同热锅上的蚂蚁,当时赵煦笑的前仆后仰。

  所以,赵煦也不逗文彦博了,免得老登被气到。

  他对身旁的文熏娘道:“甘泉县君,且去替朕将朕放在内寝案头上的那几卷文稿取来。”

  文熏娘明显楞了一下。

  显然,她还没有习惯‘工作中要称职务’的社交方式。

  过了一会,她才反应过来,盈盈一礼:“诺!”

  文彦博看着文熏娘,可以自由出入赵煦内寝,甚至不需要赵煦明确说去那里取文稿。

  心中顿时一凛,连忙低下头去。

  士大夫和外戚,在御前可是两种生物。

  士大夫可以和皇帝硬来。

  这是职责需要,也是仁庙以来形成的‘祖宗之法’。

  但外戚……无论什么时候,都得认清楚自己的地位。

  别说是硬顶天子了。

  便是说话都小心选择措辞,不然一顶‘恃宠而骄’的帽子就要扣上来了。

  再不小心,就会被贴上‘跋扈’的标签,然后就等着朝野围攻吧。

  想当年,温成张皇后那么得宠。

  但其父兄在御前,却依旧谨慎小心的像个家仆。

  如今,文家既然想要转型成为外戚。

  自不能再抱着士大夫的臭脾气不放了。

  没过多久,文熏娘就捧着几沓文书,到了赵煦面前,呈递了上去。

  赵煦接过这些文书,随手拿起一份,然后递给文彦博:“太师请看……”

  “这是朕今日读诸位先生们给朕修订的《三朝宝训》时,从《重牧宰》、《体大臣》等宝训、圣言之中抄录下来的文字……”

  “祖宗以圣继圣,圣德相传,时用光大!朕小子也,不敢有一日相忘,乃日夜勤读,不敢松懈。”

  文彦博连忙起身拜服:“陛下仁孝,老臣为天下贺。”

  然后才接过来文熏娘送来的那一沓元书纸。

  纸上一字一句,端端正正,确实是当今官家的御笔真迹。

  再看内容,也都是仁庙、英庙、先帝对大臣们表示爱护、重用、信任以及宽宥的事迹。

  但,每一个事情所用的文字都很少。

  短则二三十字,长则百十字。

  只是简单的记录着某年某月,某位先帝与某位大臣之间的对话。

  只是,文彦博看着看着,眯起了眼睛。

  因为这些文字、故事,分开看的话,可能没什么。

  只是些教导天子,应该重用大臣,应该用道德,来选拔官员,用仁厚来对待大臣,尊重宰执,优遇士大夫等等。

  可这些事情连起来,味道就不对了。

  就听着端坐在御座上的小官家道:“三朝宝训,乃是两位宰相及诸位先生们,夜以继日,不辞辛苦,摘取祖宗圣训、言行,以教朕听政、问政、理政之学也。”

  “左相康国公,在进宝训于朕时,曾与朕言:人主之所当学者,观古圣人之所用心,论历代帝王所以兴亡治乱之迹,求立政立事之要,讲爱民利物之术,自然日就月新,德及天下!”

  “朕于是笃而学之,以求日就月新!”

  文彦博听着,一楞一楞的,条件反射般的道:“陛下圣明!”

  赵煦看着,嘴角微微翘起来。

  和孔孟的经义一样,死掉的先帝,同样不可能再从棺材起来,解释自己当年的言行了。

  而大宋士大夫们,连孔孟两位圣人,都可以直接沟通,然后宣布自己已经知道了圣人的‘真意’,参悟了当年‘圣人们’的用心。

  自然不可能放过‘先帝们’。

  所以,这所谓的《三朝宝训》,其实就是一部士大夫们出于他们自己利益需求而人为编纂、摘写的所谓‘祖宗圣训、宝训’。

  其真实性,不是没有。

  但大体类似现代的《读者》、《知音》。

  上面摘录的、截取的事迹、对话,都是被美化过、粉饰过的,甚至有些事情,到底有没有发生过?还得打一个问号!

  为什么?

  因为,经筵官奉旨编纂《三朝宝训》的时候,循的是仁庙朝的故事。

  而在仁庙时代的《宝训》,大量采用了民间流传的故事。

  甚至直接参考了石介私修的《三朝圣训》。

  有了这个前例,无论是韩绛还是吕公著,不管是范纯仁还是吕大防,都在这《三朝宝训》的编纂过程中,大量采用了符合他们意识形态和立场的民间故事。

  好多事情,甚至是直接拿着司马光的《涑水记闻》以及其他旧党士大夫大臣的私人笔记里的故事照抄。

  所以,后来李焘写《续资治通鉴长篇》的时候,看到那些留下来的各种《宝训》、《圣训》的资料,一个头两个大。

  因为他发现,这些《宝训》、《圣训》上的好多事情,实录找不到,国史上也没有记录。

  甚至连年月日都模糊不已,只能勉强靠着谈论的君臣来推算大概年月。

  赵煦当然也不会惯着这些士大夫们。

  新闻学嘛。

  搞得好像他不会似的。

  和尚摸得,贫道自也摸得!

  “所以,太师,朕这是在循祖宗之法,用祖宗爱民为本,以天下为先,社稷为重的理念,来行祖宗‘重牧宰’、‘体大臣’故事。”

  说着,他就开始背起来了,他自己摘抄的那些片段。

  大体上都是仁祖如何、英祖如何、皇考如何。

  其事迹也都是,三位先帝,重用、亲近并信任大臣,放手施为,最后在这位贤臣、能吏辅佐下,终于将某某地区的叛乱镇压或者灾荒安定下去。

  其中,甚至还有文彦博自己的故事。

  “仁祖庆历中,贝州兵变,天下震动,仁祖叹曰:大臣无一人为国了事,日日上殿何用?”

  “时太师、平章军国重事文彦博,为枢密副使,闻而慨然,乃乞见仁祖,奏以贝州之事,述安民平乱之策,进抚赏大军之言,仁祖乃喜,曰:朕以军国托付爱卿矣!乃拜宣抚使,出平叛逆……”

  文彦博听到这里的时候,终于知道是哪里不对了。

  因为这位官家,在逆练‘三朝宝训’。

  他直接将三朝宝训里那些被精挑细选出来的‘三圣’宝训、圣训、事迹,自我加工了一遍,然后把这些事情自己拼接了起来,形成了一套他自己的逻辑。

  偏偏,这逻辑还挺通顺!

  甚至,已经占据了道德制高点。

  果然!

  等到这位官家背完了他摘抄的那些故事、事迹后,就深情的道:“三圣用政,以仁为先,以爱民为本,以利天下为事。”

  “朕虽年少,犹愿效之!”

  “所以,朕去年才要扑买堤岸司,如今还要开始扑买抵当所。”

  “但是……”

  “抵当所终究不比堤岸司……事涉千百万家……”

  “若商贾扑买得之,不用仁义,反以剥刻,凌虐百姓,朕心何忍?”

  “太师,四朝元老,朕之师保,当代朕而出,率民更始!”

  说着,坐褥上的小官家就已经起身,对着他文彦博,拱手一拜。

  文彦博眼皮子一跳。

  这味道……

  文彦博很熟!

  因为史记上有过记录——汉文帝即位后,深感元老军功勋贵在京,恐有肘腋之患,于是下诏给两位宰相陈平、周勃说:前遣列侯之国,或辞未行,丞相朕之所重,其为朕率列侯之国!

  于是,诛杀诸吕,扶立文帝的两位高祖功臣元老,就这样被一纸轻飘飘的诏书,解除了权力,送回了他们的封国。

  文帝得以执掌大权。

  如今,小官家的语气、用词、态度,就和史记上的汉文帝语气、用词、态度,相差无几。

  汉文帝当年是为了掌权。

  那么小官家是为了什么?

  文彦博一个激灵,旋即反应过来——这是要让文家交投名状!

  也是在逼着他这个老臣表态!

  更是在试探文家,有没有帮皇帝干坏事、脏事的觉悟——是的,大宋外戚们做的坏事,十之八九,其实都是替皇帝在做。

  文彦博对此,当然清清楚楚,因为他当年和温成张皇后家走的很近。

  对张家的那些事情,十分了解。

  那些年,张家外戚贪财、揽权,到处插手地方上的赚钱营生,惹得天下一片骂声。

  真以为是张家人愿意?

  张家就不想学曹家,清清白白做人?

  没办法啊!

  都是被逼的。

  文彦博想到这里,什么脾气都没有了。

  他重新变成了那个在庆历、皇佑年间,为了拜相,舔着脸和张尧佐称兄道弟的文彦博。

  “陛下圣明,法祖承圣,笃祖宗之教,必可为天下之明主!”文彦博立刻表明自己的态度。

  然后,他就叹息一声:“然而,老臣朽迈,恐难行事矣。”

  这倒不是他想推脱。

  实在是他确实不适合做这个事情了。

  “若陛下不弃,老臣乞以犬子及甫,为陛下效命!”

  这就是反向试探了。

  文彦博可不想文家最后落得如同张家一样的下场——张尧佐当年给仁庙当狗,做了那么多事情,被天下人围攻。

  最后呢?

  张家在京城,居然连个宅邸都没有,只能租别人家的房子住!

  温成张皇后去世后,张家就连房租都付不起了,只能上书乞求朝廷推恩。

  仁庙这才下诏,让有司按月给付房租九十千。

  换算下来,也就一百二十贯一个月。

  嘉佑时,这些钱可能还够张家人在汴京城租一个相对体面的房子。

  但现在嘛……

  恐怕只能去新城的边角地,才能租一个足够张家几十口人住的房子了。

  最让人寒心的,还是张尧佐的嫡子张山甫,他也是四朝老臣了。

  一辈子都是规规矩矩,恭恭敬敬的做事。

  最后官终枢密院都承旨。

  然而,张山甫致仕的时候,朝廷却没有恩荫其子孙,没了张山甫的俸禄,张家在汴京城的日子过的越发拮据。

  后来还是文彦博看不下去,在去年和当时的同知枢密院事安焘说了这个事情,安焘趁着新君即位的时候上书,才给张山甫的子孙争取了几个恩荫官的名额。

  文彦博怕不怕文家也被过河拆桥、卸磨杀驴?

  当然怕!

  所以,他需要得到一些态度上的保障。

  忐忑中文彦博看到了小官家站起身来,满脸欢喜的道:“太师若能使文爱卿出面,自是最好不过了!”

  “朕早就听说,太师诸子之中,以閤门通事舍文贻庆及故承议郎文及甫最贤,早欲重用!”

  “奈何太师高风亮节,屡次推辞朕的任命。”

  “如今太师既首肯,使文君出山,朕心实喜!”

  “得文君相助,大事可成也!”

  文彦博听着赵煦,将他最喜欢的两个儿子的名字、职务,流利的说出来后。

  内心顿时欢喜起来。

  且不管未来如何,就是现在的这个态度,已经值得文家下场了。

  于是拱手而拜:“陛下爱幸犬子,老臣感激涕零,必教犬子用心王事,为陛下牛马走。”

  赵煦微笑着,看向文彦博,问道:“太师现在可以回答朕了吧?”

  “东南西北四个抵当所,太师喜欢哪一个?”

  文彦博没有任何犹豫,直接拜道:“老臣一切唯陛下之命是从!”

  “善!”赵煦点头,便道:“朕明日要出幸开封府,文君可随驾而行。”

  “臣谨遵旨意。”

  ……

  送走文彦博,赵煦摩挲了一双手,将那些抄录着三朝宝训文字的元书纸拿在手上。

  “熏娘。”赵煦看向一直侍立在旁的文熏娘,吩咐道:“明日随朕一起去开封府吧。”

  文熏娘当即盈盈一福:“诺!”

  “准备一下将要带的东西,都收拾好了,明日交给文及甫,让其转交就是了。”

  文熏娘抬起头,小脸红彤彤的,琼鼻一抖一抖:“官家知道了?”

  赵煦笑起来:“朕若连自己身边的人在做什么都不能察觉,何以治天下?”

  说着,他就瞥了瞥文熏娘身上的穿着。

  朴素简单褙子,抹胸用的也只是寻常的绢布,一张小脸不施粉黛。

  他凑过去嗅了嗅。

  这次辽使来朝,带来的国礼之中,有辽国特产的玫瑰香油三十瓶,赵煦赏给了文熏娘一瓶。

  然而,在文熏娘身上,并没有闻到玫瑰香油的香味。

  所以……

  事实已经呼之欲出了——她卖掉了。

  至于卖给谁?

  这还用问吗?肯定是宫外那些人。

  大宋是一个商品经济发达的封建王朝。

  这不仅仅体现在民间,也体现在官场上,还体现在宫里面。

  早在大宋立国之初,东华门外就已经形成了一个专供大内妃嫔、内臣、女官们出售、采购商品的小市集。

  在那小市集只要有钱什么东西都能买到。

  久而久之,这个小市集,居然发展成为了和汴京城大相国寺的万姓交易大会以及土市子、马行街、潘楼街这样的超大市集一样的交易场所。

  甚至在元丰时代,直接在这里出现了堆垛场,用来充当商品仓库,而且这个堆垛场还是赵煦的父皇,亲自下令开辟的。

  没办法!

  东华门外的这个堆垛场真的赚钱啊。

  文熏娘却是被赵煦忽然的凑近,吓了一跳,就像被抓到了现行的小偷一样,小脸刷的一下就白了。

  “官家……官家……”

  “臣妾有罪。”

  赵煦哈哈笑了一声,道:“熏娘挂记母亲,何罪之有?”

  上次带文熏娘回文府一趟后,赵煦就发现了,这个小小姑娘开始偷偷的存钱。

  俸禄、赏赐,都被她存了起来。

  就连两宫赏给她做衣服的绸缎、绢布,也被她偷偷藏了起来。

  显然,她是想有机会带回去给其母的。

  文熏娘的生母,赵煦上次见过了。

  虽然穿着打扮不差。

  可脸上的皮肤和手上裸露在外的茧子,却说明她在文家过的不好。

  甚至可以说差!

  石得一的探事司,也报告过,文家下人们谈论的文熏娘入宫前,其母子生活境遇。

  除了有一个厢房住外,其他一切都和下人一样。

  母女两人,相依为命,据说感情很好。

  通过一些调查,赵煦知道了,其母女为何过的这么差的原因。

  文宗道的正妻,是个醋坛子。

  而文宗道本人,则以惧内闻名。

  本来,这没什么,文宗道只要守规矩,学习沈括好榜样,说不定他们夫妻生活会过的非常幸福。

  奈何,文宗道除了惧内,还喜欢沾花惹草。

  这就是文宗道的问题了。

  你不能既惧内,又风流。

  好好的纯爱番,变成了后宫番。

  偏偏女主还是个和西园寺世界一样有着强烈占有欲的女人。

  老实说,文宗道没有变成诚哥,真的要感谢他出生在大宋,而且有一个好爹。

  自然的,手握大权的正妻,对文宗道带回来的狐狸精和野种会想尽办法的苛待、虐待。

  也就是封建礼法管着,她不敢太出格。

  否则,文熏娘母子根本活不了!

  文熏娘听着赵煦温柔的安慰,眼泪大滴大滴的掉下来,心中的委屈与不安,就像洪水一样喷涌而出。

  “呜呜呜……”

  小姑娘抽噎起来。

  “不哭!”赵煦伸手,拨开文熏娘的发丝,看着她那泛红的眼睛,摸了摸她的额头,然后轻声道:“以后朕会保护熏娘的!”

  文熏娘听着,抽噎的更厉害了。

  赵煦见着,也没有什么好办法,只能是轻叹一声。

  却不知,他的这个举动,落在殿中内外的内臣、女官眼中,让这些人纷纷感动。

  没办法!

  高高在上的天子,基本不可能和下面的人共情。

  可现在赵煦却表现出了能与人共情,甚至能忍受在他面前倾诉委屈、哭泣,还会安慰人的特征。

  这是什么?

  这就是仁!

  至少在下位者眼中是这样的。

  ……

  文彦博乘着肩舆被文贻庆抬着,回到家中。

  进了门,他正想将文及甫叫过来,叮嘱一些事情。

  但他忽然想起了一个事情。

  “官家为何会将贝州的事情,也抄录下来。”

  “而且只抄录当年老夫平贝州的事迹?”

  直觉告诉他,这不简单。

  这里面肯定有着寓意、暗示——小官家已经证明了,他不会无的放矢。

  所以,贝州王则之乱,和现在的事情有什么联系?

  文彦博忽然醍醐灌顶。

  “弥勒教!”

  王则之乱,就是假借弥勒降世的名义发动的。

  而这些年来,大宋其实饱受着民间淫祀与宗教活动的困扰。

  偏偏,现在大宋天下州郡,但凡商业兴盛之地,必有大寺,大寺必有质库。

  大和尚们,一手质库,一手兼并。

  历代官家忌惮不忌惮?

  当然忌惮。

  不然也不会一直养着抵当所了。

  现在官家要扑买抵当所,剑锋所指,就是质库。

  所以,官家的意思,就是要让扑买后的抵当所,尽一切可能削弱、打压质库!

  想到这里,文彦博感觉一切都有了解释。

  “原来如此。”

  “难怪了,难怪了!”

  文彦博想起了,官家扑买抵当所首先找的人。

  曹佾、向宗良、高公绘。

  这是外戚勋臣!

  然后,找到了他这个四朝元老、太师、平章军国重事!

  这就是士大夫!

  不止如此,官家还拿着三朝宝训,摘抄出来的圣训、宝训给他看。

  当时,他还没有反应过来,以为是在施压,甚至是在威逼利诱。

  如今想来,文彦博叹息一生。

  “这哪里是给老夫看的?”

  “是给天下人看的!”

  “此乃敬天法祖,也是以圣继圣,绍圣绍述!”

  这等于递给了士大夫们一把刀子,一柄利剑。

  可以将大和尚们的一切不满与反对,压制的死死的刀子,也可以让他们瑟瑟发抖的利剑!

  文彦博对此可太熟悉了。

  这不就是士大夫们,过去拿着圣人经义,威逼天子、外戚、勋贵的手段吗?

  逆练圣人经义了!

  “若再算上武臣……”文彦博喃喃自语起来:“外戚、勋贵、士大夫、武臣,全部入局!”

  “整个大宋朝野,形成合力,围剿质库!”

  “将质库之利,从僧人手中,拿到士大夫、武臣、勋贵手中……”

  文彦博感觉自己懂了。

  这是一盘大棋!

  恐怕,在先帝的时候就已经酝酿着要做了。

  这是肯定的!

  自太祖以来,历代赵官家眼红大和尚们的质库之利,不是一天两天了。

  可始终找不到下嘴的地方和机会。

  先帝自然不会例外。

  所以,文彦博猜测,先帝时肯定就在谋划着今日的这盘大棋,甚至已经有了雏形。

  可惜,因为种种原因没有来得及落实。

  于是此事就落在了继承先帝基业,同时又少年聪慧的少主身上。

  少主在敏锐的观察了一年多后,终于决定执行先帝的筹划。

  就是不知道,这些部署,有多少是先帝的意图,又有多少是当今自己完善的。

  但,文彦博知道,此事必成!

  因为,士大夫、勋贵、外戚、武臣,一旦形成合力。

  大和尚们的质库,就会迅速土崩瓦解。

  甚至可能来不及反抗,就被碾压。

  至于,那些信佛、崇佛的官员、贵族,会不会帮大和尚们一把?

  文彦博自己就信佛、崇佛。

  所以他很清楚大部分人都会和他一样的。

  “僧人,就该青灯古佛,恪守戒律!”

  “出家之人,四大皆空,岂能沾染外物,为铜臭所污?”文彦博双手合十,礼赞了一声:“阿弥陀佛!”

  “佛祖知道了,也会支持老夫的。”

  “老夫这是在替佛祖清扫山门尘埃,还诸佛道场一个清静!”

  是的!

  质库这东西,充满铜臭味,当世僧人的佛法修为,不够精深,恐怕没有一个把握得住的。

  还是得让老夫这样,满腹圣人经义,修持禅法数十年的君子正人来!

  这样说着,文彦博就变得神采奕奕起来。

  因为他发现,这个事情,若果然如他所想。

  那他在士林的声誉与名誉,非但不会受损,甚至可能变得更加光彩。

  因为,他这是在给所有人谋福利!

  一旦汴京城的抵当所成了。

  天下州郡肯定会跟风。

  所有人,都将参与到瓜分质库的浪潮中。

  所有人都将满意。

  士大夫、勋贵、武臣、外戚们赚到了钱。

  天家消除了大和尚们,利用质库的钱帛与宗教的力量,煽动无知愚民,造反的风险。

  赢麻了!

  只有大和尚们受伤的世界就这样达成了!

  想到这里,文彦博当即对文贻庆道:“速速去把文及甫叫来。”

  “老夫要与他仔细叮嘱。”

  

【在阅读模式下不能自动加载下一页,请<退出阅读模式>后点击下一页阅读。】

点击下载我在现代留过学全本TXT合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