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袖坊,朱元璋咄咄逼人,认为李进和这些官员私相授受。
“你为什么要给他们这么多银子?”
“你敢说你不是贿赂他们?”
李进却是满脸无辜,解释道:
“我贿赂?他们有什么值得我去贿赂的?”
“这些银子只不过是他们的俸禄罢了!”
朱元璋听闻此言,如同被踩着尾巴的猫一般,顿时跳了起来:
“胡说八道!”
“咱从没有听说咱大明官员一个月能有这么高的俸禄!”
“这就是你们从赈灾银里贪污的银子,在这里分赃。”
李进心中一惊,这老黄有两把刷子啊,这都能猜到,但是刷子没毛,终究是格局太小。
“老爷子,你还真猜对了,这些银子的确是从赈灾银里面拿的。”
“但是我们这却不是分赃,而是给官员的廉洁银,只有廉洁能干的官员,才有资格领取这笔银子。”
“混账,狗屁廉洁银,咱看你们这就是变相的贪污。”
朱元璋被李进的这番言语给气的七窍生烟。
任你李进说的天花乱坠,你也是把咱的银子给拿出来,分给了那些贪官。
什么廉洁银,不还是你巧立名目,从赈灾银里面进行贪污,真把咱当成三岁小孩子?
“老爷子,短了,你的目光短了啊!”
“俗话说,救民先救官,连官都救不活,更何况去救民?”
“如果这些官员都快要饿死了,难道你还指望他们有心思把粮食发给百姓吗?”
李进伸出两根手指,在朱元璋面前比划了一点点的手势。
“荒谬,咱从没有听说过什么救民先救官。”
“官员乃是百姓的父母官,从来没有父母吃饱,让孩子饿着的道理。”
“当初咱的父母即便饿死,也没有饿死过咱,咱看你们这些狗官全都是忘记了做官的道理。”
朱元璋破口大骂,恨不得吐李进脸上。
“这是事实!!”
李进的声音比朱元璋更大:
“义乌十数万灾民呢!谁去给他们发放赈灾粮款?”
“是你发,还是我发?还不是要靠那些大大小小的官员?”
“又是谁要带领这些灾民重建家园,是你还是我?”
“不还是要靠底下那些官吏?喂饱了他们,他们才肯给我去卖命!”
“你以为就凭朝廷发放的那些俸禄,就能让这些官吏日以继日的在工地里劳作?”
“做梦吧你!!一个月五石不到的粮食,玩什么命啊??”
“你说什么?”
朱元璋瞪着眼睛,不敢置信这些话是从李进的口中说出。
“你的眼睛不要瞪这么大。”
“你知不知道,古往今来,这天地下有多少清官,又有多少贪官?”
李进直接把最关键的问题抛出来,来逼问朱元璋。
“清官如同凤毛麟角,贪官则是多如牛毛。”
朱元璋冷声道,他对这天底下的官员都是一个态度,只要是当官的,就没几个好人。
“对啊,那我不依靠他们,我要依靠谁呢?”
“难道你让我眼睁睁的看着这些灾民饿死么?”
“难道要宁愿饿死灾民,也不能便宜贪官?”
“我看你这是本末倒置,做官要以人为本,只有百姓才是最大的道理。”
李进顺着朱元璋的话,直接把朱元璋堵得哑口无言。
朱元璋脸色憋得通红,最后硬生生的憋出了一句:
“不管怎么说,你们是贪官,当今皇上绝对不会放过你的。”
“怎么就跟你说不通呢?”
李进对这个老顽固也是无语,问道:
“你不要老是盯着那一点赈灾银,那么点银子能干什么?”
“难道老爷子来义乌,就没有看到义乌城内到处兴建的建筑?没看到城外那一条条宽敞的大路?”
“难道你就没有看到义乌县的官员,与其他地方官员的区别。”
“咱看到了!可那又如何?”
朱元璋不屑一顾,对于这些,他是没有多少概念。
“老爷子,你就没有算过这笔账吗?”
李进继续说道:
“先说官员,这么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工作的官员,难道不值得奖赏吗?”
“他们难道配不上廉政银的奖赏吗?”
“当初洪水还未退去的时候,是义乌县县令带人坚守在河堤一线,这才没让洪水继续泛滥。”
“当洪水退去之后,又是义乌县上下官员以身作则,迅速稳定民心,这才让义乌县百姓平稳度过最艰难的时光。”
“如今义乌县正热火朝天的以工代赈,建设各种设施,同样是这些官员冲在第一线,他们已经这样工作三个月了。”
“你能说这样的官员是狗官?是不顾百姓死活的昏官吗?”
朱元璋沉默不语,即便是他再挑剔,在听到这些官员的努力后,他也不能说个不是。
李进见状,继续趁热打铁道:
“再说义乌县的以工代赈。”
“光是兴建的这些设施,就不是那区区三十万两银子能够买下的。”
“在义乌县官员的带领下,新开垦的良田达到了十五万亩,是之前的两倍,这意味着明年之后,义乌县的粮价,将会大大降低。”
“而这能极大的提高百姓的生活质量,在这里再也不会出现二两银子都买不了一石粮食的情况。”
“再说道路,义乌县新建了六条通往外界的大路,只要这些道路修建完毕,那义乌县就不再是交通不便的小县城。”
“它将连通江南省和福建省的管道,这意味着义乌县很快就会成为商贸聚集地。”
“不仅如此,还有水利,河堤等等建筑,这些东西全都是利在千秋的工程,只要完工,那义乌县的亩产也将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
“这些东西别说三十万两,就算是一百万两,只怕也难以实现。”
“老爷子,难道你就没有想过,这笔银子是怎么变出来的吗?”
朱元璋被李进给说的有些蒙圈。
他明明只让户部拨款了三十万两银子,还有一些被这些混账给贪污了,为什么做的事情,却好似多出了那么多?
朱元璋还在低头思索之时,旁边的朱标却是说道:
“难道就是这所谓的以工代赈?”
朱元璋眼神一亮,对啊,这次赈灾唯一的不同点,不就是李进说的以工代赈吗?
既然出现了变化,那说明这一切全都源于这个政策。
可是即便以工代赈再神奇,他也不可能无中生有,凭空变出来那么多粮食,给灾民赈灾啊?
朱元璋和朱标的眼神同时望向李进,眼神里充满了疑惑,希望李进能给出一个合理的解释。
【在阅读模式下不能自动加载下一页,请<退出阅读模式>后点击下一页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