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振华说完就靠在了沙发背上,等待娄半城父女的回答。
“这”
听到白振华要入股一千五百万,娄半城先是一喜,随即眉间闪过一丝忧虑。半城地产的注册资本才五百万,而白振华这一下子就投进来一千五百万,他要是真的接受了这个投资也就意味着他将失去对这个公司的控制权,更别说他还欠着银行三百万。
“没问题,就按你说的办,振华。”
娄小娥看到自己父亲到这时候了还在盘算自己那点小九九,直接开口答应了刘振华的条件。
“娄先生,你觉得我这个条件怎么样。”
白振华没有回答娄小娥,而是面带微笑的看着一旁的娄半城。
“这个,我需要考虑一下。”
要问娄半城有没有其他解决困境的办法,有,那就是把娄小娥嫁给另一个富豪,有一个富豪在舞会上看到了娄小娥后就对娄小娥一见倾心,发誓要把娄小娥娶回家。
对方对自己实力虽然不比白振华但是想要解决娄家现在遇到的困难也不是什么难事。
唯一一点就是对方对自己岁数有点大了几乎快和自己一样大了,而且家里还有好几个小老婆。
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他那完全就是把娄小娥往火坑里推,一边是自己女儿的幸福一边是公司到控制权,娄半城真的不知道该如何选择,至于白振华提出借钱给他,三百万只是偿还了银行抵押债务,没有后续#资金支持公司根本无法继续发展。
“爸,都这时候,你还考虑什么啊。”
娄小娥气急败坏道。自己父亲也太不识抬举了,白振华能够入股半城地产很明显是给自己面子,没想到自己父亲这么不识趣。
“别生气,娄姨,这可是事关身家的事情,自然要慎重考虑。这样吧,我给你们两天时间考虑。”
白振华抬了抬手制止了娄小娥,娄半城的顾虑正好给了白振华调查半城地产的机会。
“振华,你看这事闹的,你本来是好意。”
娄小娥一脸歉意的看着白振华。
“没事儿,娄姨是我的胃口太大吓住了娄老先生。而且楼老先生到做法其实也没问题,毕竟公司不是他一个人的,是否接受我的注资他也需要跟其他的股东商量。”
“没想到我离开这几年四合院里发生了这么多事情,听报纸上说你已经结婚了,振华。是真的吗?”
聊完了正事,三人又聊起了在大陆的事情,当然最主要的还是白振华和娄小娥在聊,聊的都是四合院那些事儿,听到许大茂被刘光齐送进监狱后,娄小娥父女全都拍案叫好,当听说聋老太太已经去世的消息后,娄小娥也是唏嘘不已。感慨过后转而八卦起来白振华的婚姻大事。
“是真的,半年前结的,香港这边的结婚年龄比大陆小,刚好遇到了一个合适的就结婚了,当时我妈也来了,前阵子刚走,您要是早来几天,说不定还能跟我见上一面,聊一聊呢。”
“是吗,那真是太可惜了。”
“王婶,饭菜准备的怎么样了。”
“马上就好”
“不用了,我们就不吃了,来之前已经说好了要回家吃饭了。”
不知不觉时间就来到了中午,见白振华要留自己在这里吃饭,娄小娥父女连忙起身告辞。白振华客气了两句将两人送出了别墅。
“阿诚,帮我调查一下半城地产。”
回到书房白振华直接拨通了雷诚的电话。
“半城地产,那公司不是已经被人骗了吗。您打听它干嘛,大佬。”
“废那么多话干嘛,赶紧调查去,我下午要看。”
“oK”
虽然白振华说得是下午要,但是雷诚只花一个小时就搞到了半城地产的资料,并把它送到了白振华这里。
“这个半城地产注册资本是五百万,在出事之前资产达到了一千万,出事之后资产直接变成负三百万。这么小一个公司,大佬您关注它干什么,您要是想进军地产业直接收购一家大一点的公司不就行了。”
“收购大公司有收购大公司到好处,收购小公司也有收购小公司的便利。
你对地产行业懂吗,你不懂,我也不懂,贸然收购一家大公司,指不定要被那些老狐狸耍成什么样呢。
这家公司虽小,但是我对它的创始人还算比较了解,属于那种老实本分的人。收购它最起码不会有那么多地雷。老话说的好饭要一口一口吃,步子太大容易扯着蛋。”
小心无大错,粗心铸大过。初入地产行业还是谨慎一点好,等到熟悉了地产行业到游戏规则后再张开血盆大口不迟。
“你是大佬,你说了算。”
虽然雷诚觉得在香港没人敢坑自己,但是既然白振华这么说了,那就按他说的做就行了。
在经过一天一夜的思想斗争后,再加上娄小娥低三下四劝说,娄半城终于决定接受白振华盯着注资。哪怕这会让他丧失辛苦建立公司的控制权。但是这也好过把自己到女儿嫁给一个老头子。而且娄半城之所以犹豫并不单单只是因为控制权,他只是不想再体会一次失去亲手创办企业的痛苦。
接手了娄家的地产公司后,白振华第一件事就是买地。
香港的地价说起也挺有意思的,有一个不成文的规矩,或者是一个邪门的规律,都是上涨五年左右,下跌两三年,一次波动刚好八年,每一次都是这样。
到目前为止香港地价和楼市一共涨了四次。第一轮暴涨约在1946到1950年,主要是刚需增长。因为香港在二战时被日本攻占,建筑受损非常严重,住宅供应量不足;另一方面,战后香港经济社会复苏,人口大增,人多房少,供不应求,以致房价、租金和地价全部暴涨。
到了1950年,因为朝鲜战争爆发,西方国家对内地实行制裁,香港转口贸易萧条,房地产市场受到影响,开始下跌。算下来到第二轮上涨正好是八年。
第二轮上涨是在1953到1957年。朝鲜战争结束,香港经济发展环境变好,开始向工业化转型,同时霍大亨首创的房地产分层购买和分期付款模式遭到大力推广,楼市趋于活跃,直到1958年政府开始管制炒房的行为,房地产价格再次大跌
第三轮上涨是在1960年到1965年,香港工业化发展带来的市场繁荣。1956至1966年是香港工业化发展最快的时期,香港从转口港向工业化快速转型,1959
年,香港出口贸易中心港产品的比重已上升到70%。
进入60年代,香港经济快速发展,居民收入大增,购买力增强,房地产刚需强劲,同时国外资金大规模进入,香港楼市重新繁荣。当时香港银行间竞争激烈,大量贷款被投到房地产行业账面呆账坏账增多,银行流动性下降,根基不稳。
在谣言等外部因素影响下,隐患终于全面爆发,香港发生银行信用危机。港英政府开始致力于银行监管,1964年出台条例要求每家银行至少保证流动资金比例为25%,投资于股票和房地产的资金不能超过股本加储蓄积累的25%。
但是该条例并没能遏制住恶化的金融环境,反而使得香港银行业在1965年爆发了更为激烈的危机。随后,银行紧缩信贷,楼市需求萎缩,房价再次开始暴跌,许多地产公司倒闭,出现大量烂尾楼。加之1967年又爆发了反英抗暴的政治运动,资金外流,地价当年又跌了50%,政府卖地收入仅为高峰期的18%。
第四轮上涨就是白振华现在所处的这个时期了从1968年政局稳定后,香港经济开始复苏,房价和地价也紧跟着开始复苏,就拿白振华盖别墅到这块地皮来说,买的时候大概是七十块钱一尺,十尺合一平米,总共花了一百四十万,到了现在已经翻了一番。
这还不是最夸张的,最夸张的是商业区的地价,今年六月份港英政府把中环填海区的“地王”拍卖。这块土地面积约5000平米,拍卖底价5300万港元,共吸引了18个财团竞投。最终有英资置地出价2亿5800万港元买得,合一平米五万块钱够普通人买一套住宅了。
当然了白振华点的别墅和商业区都是富贵之地地价上涨的到自然要快高一点,不过其它地方虽然没有浅水湾长的这么夸张,但是地价也都在一百块钱一尺。
虽然白振华的想法很好,但是现实却很残酷,香港作为殖民地土地基本上都掌握在政府和那些老牌到英资财团手里,想要买到土地除了高价从那些英资财团手里买卖以外就是通过政府的拍卖。
这两个选择一个是价格高,另一个是可选择余地小,除非你是大面积的购入。
好在天无绝人之路,前面也说了香港行业有过几次涨跌,在第三次涨跌的时候,也就是1965年到1967年时有不少地产公司破产,留下了不少了地皮和烂尾楼,白振华直接找到了几个在荃湾有地皮的小地产公司将他们的地皮收了过来。
白振华的思路很简单,先试试水,走农村包围城市的路线,先在偏远的郊区开发几个小区,积累积累经验,然后再在商业区发展。
至于小区的设计白振华原本是打算按照未来的小区设计的,但是当他把设计图交个自己的老丈人施工时,自己大哥老丈人却大呼太浪费了。
不光是他就连娄半城看了白振华盯着设计也是直摇头,说如果房子要是真的按照白振华这么盖,建成之后不说赔钱吧,肯定是赚不了的。
“这下明白了大佬,不是所有人都可以像你一样住在几万尺的大别墅里,对普通人来说,房子能有一千尺就算豪宅了。咱们的地段那么偏房价上不去,有钱人也不会到我们这里买,我们的客户群体就是那些普通人,你把户型搞那么大,一套房子二十几万他们那里掏的出那么多钱啊。而且你还空出那么多空地做绿化那可都是钱啊。我找人算了一下光是那些空地挤一挤都能再盖一栋楼了。”
一开始白振华还不理解他们话里的意思,直到雷诚带他去几个现在香港居民住的小区后,白振华才明白他们话里的意思,也切实感受到香港居民居住条件的窘迫,清一色都是三十到五十平米的小房子,里面的结构也都是能省则省,卧室小的可怜,客厅和餐厅根本就不存在,出了房间就是玄关和厨房和卫生间。
经过众人的劝说,白振华终于放弃了在这个地方修建花园小区的想法。没错只是这个地方,等到白振华找到好地皮后,非得把这个小区盖出来不可。
时光匆匆,日子不知不觉间就来到了1972年的3月,在过去的这一年多里,刘光齐的事业有了长足的进步,在去年天上掉下了铁鸟,铁鸟掉下来之后,原本排在后面的刘光齐位置再次向前挪了挪,并在上个月接待外宾的任务中,凭借自己的外语天赋打败众多竞争者脱颖而出。
没办法谁让刘光齐要学历有学历,要家庭背景有家庭背景,要能力有能力,根正苗红不说,从小还积极向上,跟那些浑水摸鱼的人比起来刘光齐简直堪称完美。
脱颖而出后,刘光齐就接到了一项任务,打开这个任务书后看的刘光齐愣了一下,这是这个时代该出现的任务书吗?这不是应该是改革开发后才出现到东西。
按说到了刘光齐这个地位,看到什么都不会惊讶,但是看到这种超出他认知的东西他还是有些恐慌,不知道这是不是自己的出现带了的蝴蝶效应。刘光齐之所以惊讶是因为他手里到这份任务书居然是一份引进西方工业设备的地方任务书,而且还不是一套两套,而是很多套,金额几乎快要赶上当年从毛熊那里购买工业设备的金额了。
不过跟跟从毛熊那里引进重型工业设备不同这次从西方引进到设备大多偏向轻工业和民用
【在阅读模式下不能自动加载下一页,请<退出阅读模式>后点击下一页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