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英华世事含糊八九件,人情遮盖三两分211章天工开物很快,江南地区进入了插秧、播种棉籽的农忙季节。
郑家庄数百营兵和后备的农兵,又全部恢复了农民的身份,停止军事操练,钻进田间地头,开始和家人们一道,利用千百年积累下的智慧与技能,向天地讨一口饭吃。
是的,其中不少来时孤家寡人的辽民光棍,短短数月,已有了家人——崇明本地姑娘开始嫁入郑家庄。
“花二,昨天给几对新成亲的庄户发出去的份子钱,你入账了吗?”
近午时分,郑海珠走进院子,在门口向少女花二问道。
花二正背朝外地编织缰绳,一听身后传来郑夫人的声音,吓得一个激灵,忙转头起身,惶恐道:“我,我忘了。”
“是忘了,还是没学会记?”
“是……都是……夫人,你就放过花二吧,花二忘性大,又笨,真的做不了帐房。”花二带了央告之色道,“夫人,花二是女子,没有男子们聪明,莫说记账,就是看看这些账本,都湖涂了。”
“瞎说,”郑海珠打断她,“我们松江炮厂训练炮手怎么演算的,就是女子,教你记账的唐阿婆,不也是女子?什么没有男子们聪明,男子们都修不好的骡车,你就会,哪里比他们笨了?”
花二不敢、也没有理由再反驳,只垂头瘪嘴。
她多希望,唐阿婆还是唐小妹,眼睛没有花,这样就不用带徒弟接任郑家庄帐房了。
郑海珠看看没有进展的账本,并未真的恼火。
侄儿和范破虏成婚在即,她眼面前,下一代般亲近的小辈,这一阵只有花二。
她对这个早早没了娘、但求生能力极强的女孩子,很喜欢,总想着也让她学一门立身的手艺,而不是圈在身边给自己当司机。
郑海珠附身,捡起地上的马鞭递给花二,和声道:“你唱歌那么好听,但让你学戏,你说丢人。唐婆跟我夸了好几次你性子老实,带你记账,你又说头晕。你莫非想给我赶一辈子骡车?”
“嗯哪,我就想给夫人赶车,唱歌只给夫人听。”花二抬起头来,很认真地盯着郑海珠。
郑海珠哑然失笑,轻叹一声,拍拍姑娘的肩膀:“跟我来,放心,不是去唐婆那里学记账。”
骡车蹄音嗒嗒。
车子穿过一派忙碌景象的水田、棉田和盐田,来到庄子新拓宽的小河边。
崇明位于江海交汇处,岛上河沟本就星罗密布,只是缺乏疏浚,不少淤塞干涸。
郑海珠从当年在松江打通上下黄浦、兴建航运码头的治水工匠里请了几位老师傅来,开凿河道,重整地势,引入活水。
新开河不但不臭,而且能提供一些水力支持。
郑海珠命名为“苏州河”,吴邦德等人问缘由,从后世上海来的穿越者笑笑,只说是相信崇明岛能像苏州府一样繁华富庶。
此刻,崇明版本的“苏州河”边,已经聚了一堆人。
郑海珠走过去,向吴邦德身边一位儒巾男子道:“宋先生,此地如何?可以借力吗?”
……
宋应星这一年三十三岁。
离他着成并发表《天工开物》,还有二十年左右。
这位自小就聪明过人又博览群书的江西读书人,五年前在南昌府的乡试中名列前茅,得了举人的功名,其后赴京会试,却两次不中。
去岁,郑海珠到南京去看卢象升,将这几年士林名气甚大、春闱却落榜的读书人打听了些个,听到“宋应星”的名字时,差点失去了面部表情管理能力。
在古代,要找个人太难了。
郑海珠作为穿越者,开局时一头扎进人文荟萃的江南,主动、被动地结识了几位大明英才式人物,大约耗光了金手指血值。
待跑到福建揍红毛时,她数次向俞咨皋、许心素等地头蛇打听宋应星,只因恍忽记得这位殿堂级科学家是闽人,奈何地头蛇们的反馈都是:“四处问过了,没这号人物。”
总算功夫不负有心人,卢象升那里有了线索。
卢象升和宋应星都是万历最后一届会试的落榜考生。
优秀之人往往彼此吸引,这两个南方考生又都热爱火药机械之窍、金木锤锻之妙,科场上铩羽而归、科学上一拍即合,就此有了交情。
郑海珠果断地请卢象升出面牵头,约宋应星到南京见面,自己要礼聘他前往自己的根据地做专家指导。
如此运作了小半年,入夏时节,宋应星终于从江西白鹿洞书院北上,来到应天府,又由吴邦德接到崇明岛。
宋应星昨日上岛,郑海珠在码头迎接他,开口喊的是“宋先生”,不像吴邦德,喊他“宋老爷”,但提起松江炮厂的孙元化时,郑海珠用的却是“孙老爷”的称呼。
孙、宋二人年纪相彷,又都已是举人之身,照理同一个人,对他们的称呼应当一致。
宋应星却浑无怫然不悦之色。在他想来,眼前这妇人虽小上自己好几岁,但已有朝廷敕命,又得卢象升那样的青年俊杰尊崇,必也是个人物,称呼自己一声“先生”,已是待客之道。至于女子身怀六品敕命、称呼孙元化那个举人却是“老爷”,想来如吴管事介绍的,二人早年就以协力打造火器,识于微时的习惯而已。
头一个细节之后,郑海珠对宋应星在应酬中谦和、在走访时好奇的个性特点,也颇有好感。
晚间在吴邦德那个征服洁癖患者的整齐院落里,设席给宋应星接风之际,郑海珠除了聘金,还准备了一套苏州上乘书坊的见面礼。
分别是宋人苏颂的《新仪象法要》,宋人沉括的《梦溪笔谈》,元人郭守敬的《授时历》,明人李时珍的《本草纲目》。
这礼,送到了人的心坎上。
席间,郑海珠不时提及,天地辽阔,事物有因,人力固然渺小,但人心可查万事之因、循万物之迹,博学者不去研究枣花梨花这样实实在在的花儿,而纠缠于“楚萍”这种祥瑞玩意儿到底长啥样,善画者不去好好琢磨犬马屋宇的结构,而热衷于琢磨云气鬼魅怎么落笔设色,真正滑天下之大稽。
宋应星哪里想得到,这些观点,都是一个几百年后的现代人,从他老宋几十年后的书里,囫囵着批发来的。
他唯觉得,郑氏女讲得精彩,眼界见识,与自己在白鹿书院的恩师,不遑多让。
知音之见,是最好的社交润滑剂。
今日一大早,宋应星就兴致勃勃地来到“苏州河”边,准备完成郑夫人交办的任务。
【在阅读模式下不能自动加载下一页,请<退出阅读模式>后点击下一页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