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二章 围点打援(求月票!)

  …

  岳飞率领龙骧军南下了之后,处于赵宋王朝境内的原燕云地区的汉人纷纷献城投降,而后自愿当乾军的向导和先锋,致使龙骧军势如破竹,长驱直入,简直如入无人之境。

  不过赵宋王朝也不是没有为国尽忠之人。

  李翼就是其中之一。

  李翼是麟州新秦人,与赵宋王朝开国名将杨业是同乡,他是代州西路都巡检使。

  岳飞南下了之后,曾派当初投降大乾王朝的义胜军将领臧份前往代州下属诸县进行招降。

  臧份奉岳飞之命四处招降,甚至连义胜军的统帅李嗣本都招降了,可是却在崞县这里碰到了李翼这根硬钉子。

  崞县也有“三晋锁钥”之称,也是兵家必争之地。

  李翼此时人正好在崞县当中,是崞县官职最高之人。

  臧份和李嗣本受命来到了崞县城下,商量过后,由臧份向崞县当中的人喊话劝降。

  李翼闻听李嗣本来劝降,站在城楼上厉声叱骂李嗣本不忠不义,辜负皇恩,并突然抽箭射击城下的臧份。

  李翼的箭法很好,一箭射中了臧份胯下的战马。

  战马受惊,将臧份摔在地上。

  李翼立即补射。

  臧份吓得掉头就跑。

  李嗣本也被李翼骂得没脸招降李翼了,只能回去整军来攻打崞县。

  赶走了臧份和李嗣本之后,李翼对崞县中的将领折可与等人说:“吾将与公同守此城,当尽忠节以报国家。”

  【推荐下,换源app追书真的好用,这里下载.huanyuanapp大家去快可以试试吧。】

  此时,代州其实还有不少堡寨并没有被岳飞攻占。

  比如孙翊和折仲安所驻扎的阳武寨。

  阳武寨与崞寨、西陉塞、茹越寨、胡谷寨、大石寨等兵寨,均在代州。

  这些兵寨都是当年杨业镇守代州时修建的,目的就是防守辽国的入侵。

  李翼与孙翊、折仲安等人都是心系赵宋王朝安危之人,所以他们经常互通消息。

  当初,石岭关未失时,李翼就曾建议孙翊、折仲安等人撤出自己驻守的堡寨前去石岭关驻守,因为石岭关乃是太原之襟喉,天险崇峻,如果能坚守石岭关十余日,则太原城可以聚粮守卫,以待四方援军,即使乾军屯兵于太原城之下,因为石岭关在他们的手上,乾军也肯定不敢继续南下。

  孙翊、折仲安等忠于赵宋王朝的将领深以为然,他们邀请李翼一块去驻守石岭关。

  李翼跟折可与等将一商量,觉得他们去石岭关固守待援,应该对赵宋王朝更有利。

  于是李翼和折可与就准备分兵突围出城,然后前往石岭关。

  可崞县中的人闻听李翼要率兵离开,全都号泣马首,遮道请留。

  李翼见此,不忍心弃城而去,最后决定就在崞县固守待援。

  崞县中此时的军事实力其实还是很强大的,折可与、其弟折可存、将官路志行、知县李耸、县丞王唐臣、监押张洪辅、县尉刘子英、监酒阎诚都是善战之人。

  另外,还有义胜军统领崔忠,也算是一员善战之将。

  不过,唯一的问题就是,崔忠是一个云地汉人,他手下的义胜军将士也都是燕云地区的汉人。

  李翼有些担心崔忠的忠诚问题,因此对折可与等人说:“崔忠是汉儿,心向大乾,我等与崔忠共守城池,万一崔忠临阵倒戈,非只误国,我等也必受其祸,不如诛杀?”

  折可与赞同李翼的建议,可不少人却对随意诛杀崔忠感到不忍。

  知县李耸见此,建议说:“崔忠素有忠义,不如静观之。”

  次日,李嗣本率领义胜军前来攻打崞县。

  李翼等人在城墙上浴血奋战。

  双方鏖战正酣之际,崔忠突然拔出佩刀诛杀了军监张洪辅,然后大开城门,引城外的义胜军入城。

  李翼得知此事了之后,大惊,连忙与折可与、折可存等人引大军来战从城外涌入的义胜军。

  李翼等人率军与义胜军血战了一宿,最后筋疲力尽,被岳飞派来的援军擒获。

  其实李翼早就做好了以身殉国的思想准备,他早在几天前就嘱咐其子李宗周:

  “若城破,我势必不能苟活。我死后,你若侥幸不死,将我之死诉于朝廷,使我死节不泯,则后世会说我乃有宋之忠臣,而你则为孝子矣。他日朝廷推恩,可让你伯父遗孤受之。你继母携重赀嫁给我刚刚数月,我以国事为重,岂能顾恋她?我死后,你当侍奉她如同亲母。假设你们都不幸陷敌,你也不要背弃她。我死后,如果你能返回故里,则将我骨营葬于先垅,使得我死后能侍奉先人于九泉,死复何恨!”

  李翼被俘后,李嗣本多次对他好语相劝,劝他投降,可是李翼决心杀身以成仁,对李嗣本诟骂不屈。

  李嗣本大怒,厉声道:“我家皇帝吊民伐罪,以有道伐无道,必取天下,彼一小县,安能阻挡天军?我家皇帝素喜忠义之士,我等才未杀汝等,但一言相顺,特与免死,仍旧职任,何必冥顽不灵?”

  李翼听后,对折可与说:“我不会食言,必与公同生共死。”

  接着,李翼又大声怒骂李嗣本:“你深受皇恩,却不思报效,何人能重用之。我乃大宋忠臣,因奸贼内应,致使城破被擒,杀则任杀,安能苟生,使彼辈欺我大宋无人乎?”

  折可与也大声说:“我数百年世守之家,安肯负国败坏家声,无知叛徒,不若亟杀我!”

  李嗣本被骂红了眼,就想招呼手下将士来将李翼和折可与诛杀。

  可就在这时,岳飞派姚郁来接管崞县。

  姚郁传下岳飞将令:将李翼、折可与、折可存等人押往燕京……

  ……

  太原,古称晋阳,别称并州、龙城。

  不过此时的太原城其实已经不是从前的晋阳古城了。

  据说,晋阳古城具有龙脉。

  晋阳古有唐国之称,唐朝便是发祥于此,李渊父子定都长安了之后,便以“唐”为国号,并封晋阳为北都、北京,与京都长安、东都洛阳并称为“三都”、“三京”。

  特别是五代十国时期,后唐、后晋、后汉、北汉,或发迹于晋阳,或以此为国都,一时间,晋阳名声显赫于天下,民间纷纷传说这是一座“龙城”。

  赵光义是个小心眼,他很担心有野心之人占据晋阳古城反宋,于是一把火将晋阳古城给烧了。

  可随后,赵光义就发现,要想防御辽国的入侵,根本就离不开这个要害之地。

  没办法,赵光义又命潘美在晋阳故城东北三十里汾河对岸的唐明镇,修建了一座新城池。

  这座新城池就是太原城。

  但太原城的规模和形制都比晋阳古城要小上很多。

  童贯率宣抚司撤离太原城后,留守的张孝纯和王禀,一边派人出城联络附近诸州郡,请他们出兵来增援太原,一边组织城内军民准备迎敌。

  不久之后,岳飞部主力突破石岭关,来到了太原城下。

  自从南下以来,龙骧军就没有遇到过太强烈的抵抗,甚至直到目前为止,龙骧军都还没有真正出过战。

  但在太原城下,龙骧军却遭到了宋军的顽强阻击。

  首先前来增援太原城的就是河东名将孙翊。

  孙翊本来想去驻守石岭关的。

  可孙翊却慢了耿守忠一步,被耿守忠将石岭关献给了岳飞。

  后来,孙翊得知太原城危急,他立即率领不足两千马军绕道赶来增援。

  孙翊部虽然兵马不足两千,但兵精将勐,而且士气很旺盛。

  孙翊来援时,岳飞已经率大军到达太原城下了。

  张孝纯因此没有放孙翊进城,而是站在城楼上对孙翊说:“敌已在近,不敢开门,观察可尽忠报国!”

  孙翊没有怪张孝纯让他以卵击石,更没有畏敌,而是非常遗憾的说:“但恨兵少力乏!”

  说罢,孙翊便率领不足两千人马出战。

  义胜军当中本来拥有大量的战马。

  可岳飞根据李存的指示,将义胜军的战马全部“借”了过来,用以从新组建马军,原来的义胜军因此全都降级为步军。

  不过李存也不是一点机会都没有给义胜军的将士,而是用监军将义胜军中的可造、可信之才统统挑选出来,然后送去兵部训练和政治教育,合格以后就会成为真正的乾军将士,会被公平公正的对待。

  事实上,新组建的几支骑兵,义胜军的将士占比不小。

  也正是因为如此,义胜军的将士,自李嗣本、耿守忠往下,全都在积极表现,以期可以被重造,成为真正的乾军将士。

  简而言之,由于义胜军没有马军,岳飞便以赵秉渊率领胜捷军出战。

  不想,赵秉渊以数倍于孙翊的兵马,却无法在短时间内拿下孙翊。

  不仅如此,胜捷军的将士,还被孙翊所部诛杀了千余骑。

  由此可见,孙翊部将士的战斗力之强。

  最后,赵秉渊不得不使用车轮战术,硬是将孙翊部将士的体力给耗光了,才围而生擒了死战不退的孙翊残部。

  赵秉渊因己部人马遭到重创,而暴怒,想要屠杀孙翊残部泄恨,但是却被岳飞给阻止了。

  岳飞随后将孙翊部全部送去了燕京,交给李存处置。

  接下来,来增援的便是西军。

  他们有府州知州折可求、鄜延路守将刘光世,另外还有军马使韩权、晋宁知县罗称等。

  其中折可求部和刘光世部是增援的主力,他们两部都有两万多人马。

  再加上其余各部人马,总计来增援的宋军多达六七万,他们全都是从不同的地方主动赶来太原参战的。

  折可求是西北名将折克行之子,在与西夏的多年战争中,折克行爱护士兵,多次出奇制胜,战功甚多,所部被宋人尊称为“折家军”。

  从唐初至北宋末年,数百年间,折氏家族“独据府州,控扼西北,中国赖之”。

  杨家将中的佘太君的娘家,其实就是出自这个折家。

  折可与、折可存、折仲安皆折家将。

  府州东濒黄河,西北临草原大漠,南瞰河西诸州,地理位置非常重要。

  赵宋王朝将折家将放在府州,主要就是防御西夏的,其次就是抵御辽国的。

  折家没有辜负赵宋王朝的重望,先是与辽国交战,后来又数代与西夏作战,为中国驻守西北边缘数百年,立下了累累战功。

  折家军,也就是府州兵,也因此成为西军中最善战的几支军队之一。

  为了救援太原,折可求亲自率领两万府州兵,自府州过黄河,经可岚州,至天门关。

  发现天门关这里有乾军将士据险而守,折可求又转道走松子岭,来到太原西南的交城驻扎。

  而刘光世则领兵从鄜延出发,一路向太原开进,最后在交城与折可求相会,两军呈掎角之势分别驻防。

  刘光世当初在攻打李存时犯了错误,后来受到了降级的处分。

  可刘光世在剿灭河北起义军张迪之战中,镇压了张迪起义,诛杀了张迪,立下大功,官复原职,并且还升任鄜延路马步军副总管。

  折可求和刘光世汇合了之后,再加上韩权、罗称等部的人马,在兵力上其实已经跟需要处处布防的岳飞部差不多了。

  折可求、刘光世等人一商量,决定跟岳飞部会战。

  岳飞也希望一战解决宋军的主力。

  于是,双方战于汾河北岸。

  此战双方从早上一直打到中午,都没有分出胜负。

  这主要源于刘光世很了解乾军的战法,因此,在刘光世的主张下,宋军改攻为守。

  ——宋军各据险而守,并且绝不给乾军的步军上前的机会,使乾军的火器无法发挥其威力。

  说穿了,刘光世的打法就是,但求无过,不求有功。

  刘光世是这么想的,他们只要能将乾军拖在太原城下,不让乾军攻下太原城就行。

  之后赵宋王朝肯定会派援军来救援至关重要的太原城。

  那样他们的援军就会越来越多。

  此消彼长,等他们拥有了必胜乾军的把握,再根据形势反击就可以了。

  也正是基于刘光世的战术理念,乾军的步军只要上前,宋军就撤走,而乾军的马军要是上前,宋军的马军就会迎战。

  岳飞见宋军如此难缠,果断以王贵绕道去攻打折可求的后寨。

  折可求一个不察,被王贵得手,致使府州兵阵脚大乱。

  岳飞抓住战机,以预备队去主攻府州兵。

  刘光世见势不好,望风而奔。

  折可求见刘光世跑了,也大溃而撤。

  最后,只剩下罗称、韩权等部还在阵中死战不降。

  岳飞见此,以大军围之。

  罗称、韩权的部下见宋军大势已去,再打下去,他们真得就得死光光了,便绑了罗称、韩权,放下兵器投降。

  岳飞将罗称、韩权等死战不降之人也全都送去了燕京,交给李存处置。

  此战,宋军死伤了万余人,另有万余人投降,乾军大获全胜。

  见折可求、刘光世败得败,逃得逃,张孝纯和王禀知道,短时间内,太原城应该不会有援军了。

  为了加强城防,弥补兵力上的不足,张孝纯与王禀下令,太原城内十五岁以上六十岁以下的男子全部编入守城之列。

  此时,太原城中只有两万多军民,可以说,去除老弱妇孺,城中所有人都成了战士。

  由此不难看出,张孝纯与王禀决心固守待援,甚至是与太原城共存亡。

  张孝纯对城内的军民说:“太原自古雄藩,城坚粮足,加之兵勇,我非不欲出师,当俟敌粮尽气失,将骄兵惰,乃候援兵附近,内外相应,使敌匹马不归,上为朝廷报复,下保汝等血属,可乎?”

  众皆唯诺。

  而就在岳飞准备攻打太原城之际,岳飞突然接到了李存的命令:不要强攻太原城,围点打援和攻取除太原城以外地区即可。

  根据李存的指示,岳飞在攻占了太原外围诸县后,以锁城法将太原城紧紧围困。

  所谓锁城法,其实就是,在城外失石碰不到的地方,筑垒环绕,分人防守,使城中与外界互不相通。

  正准备死守太原城的张孝纯和王禀,见到乾军准备将太原城锁起来,既不解大乾王朝这葫芦里到底卖得什么药,又不禁暗松了一口气。

  ——虽然太原城确实坚固,有不少粮食,王禀是一员善守的大将,胜捷军极为擅战,城中的居民也深谙战斗,但大乾王朝的将士也是出了名的善战,关键大乾王朝的火器实在是太犀利了,所以,乾军若是放开了打,张孝纯,包括王禀,真不知道他们能不能守得住太原城?

  好在——

  看大乾王朝的架势,似乎是不准备攻打太原城了……

  ……

  ……

  求月票!

【在阅读模式下不能自动加载下一页,请<退出阅读模式>后点击下一页阅读。】

点击下载干宋全本TXT合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