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拨回到新世界33年,西元1512年,五月中旬。
我们的唐大才子在金兰郡的游历还在继续。
各堡各乡听闻有这么一位名人到来,皆表现得十分积极,纷纷邀请唐寅前往当地游览,毕竟金兰郡是在一片陌生土地上建起,谈不上有任何文化底蕴,多一个文人自此经过,往后就多一个能向后人说道的故事。
应酬完北定堡的邀约,唐寅乘坐马车返回金兰堡,在路过一处村落时,他注意到当地的房屋很有特色。
“这里是何地?”唐寅指着马车外的房屋,向陪同人员询问。
陪同人员解释:“这儿是渔甲村,生活的都是原明朝広东、福建的疍民。”
“疍民?”唐寅想了想,让马车停下,说道:“走,下去看看。”
陪同人员没有阻止,既然唐大才子有兴趣,他们也不介意一起去瞧瞧。
渔甲村是十二个疍民安置村里的一个,该村共有86户,规模并不大。
听村外有陌生人到来,村中柴犬狂吠。
一老者闻声走出居住的高脚屋,见陪同人员穿得是干部服,老者神色紧张,快步相迎道:“诸位来此,不知有何贵干?”
陪同人员笑着安抚:“老人家勿要多想,我们只是路过此地,有些口渴,想讨碗水喝。”
“既如此,还请诸位去我家喝口茶,歇歇脚。”老者热情好客道。
几人没有推辞,随老者走入其家院落,三间高脚屋下养着鸡鸭,西面草棚内还关着牛驴,看起来这一户还是个富裕人家。
来到高脚屋中,一行人席地而坐。
老者翻箱倒柜方找到一点茶末,有些不好意思道:“诸位见谅,我这小门小户只备有一些粗茶。”
“我等叨扰在先,又让老人家破费,该说见谅的是我们。”唐寅摆手,端起陶碗,喝了一口茶汤,好奇道:“老人家,你家中为何不见年轻人?”
老者答道:“两个儿子随大渔船出海捕鱼去了,老妻与儿媳在照顾海坝塘,孙子孙女都去上学,只有我留在家中照看家畜与菜田。”
“我观村落里大部分民宅紧门闭窗,难道家家都是这般忙碌?”
“可不是,如今不比从前,现在生活有盼头,可不得加把劲多干一些活!”
就着喝茶的功夫,老者絮絮叨叨为唐寅讲了讲以前在明朝的悲惨生活,唐寅听得既心生感慨,又充满羞愧。
世人都道江南好,红妆绿柳,歌舞升平,一派纸醉金迷,但鲜有人问津,底层百姓过得是怎样的日子。
直到日渐西山,陪同人员婉转提醒时间不早,老者这才止住话头。
几人向老者告辞。老者心道该去接孙子孙女放学,待几人离开,他系好驴车,前后同路出了村。
愈靠近金兰堡,路上赶车的人愈多,行至一处路口时,竟遇到了道路拥堵的情况。
“此地距离金兰堡不远,这路还不知要拥挤到什么时候,先生若等得心焦,不如步行进城。”陪同人员提议道。
“也好,终日乘车奔波,我这身子亦有些僵硬了。”唐寅苦笑道。
众人下车,朝南步行,这才看清道路拥堵的原因——金兰郡第一学校门口,停着大大小小、样式不一的各色马车,已将道路堵得水泄不通。
“这便是宋洲的府学吗?”
“可以这么说。”
“我能否进去参观一二。”
“这个……我需要告知首长,得到他的批准才行!”陪同人员没有立即答应。
~~
行政厅办公室张秘书得知了唐寅的请求,笑道:“想去学校参观,就让他去看好了,学校也不必多做准备,平时该干嘛干嘛。”
陪同人员挠头笑道:“我是担心让唐先生听到什么离经叛道之言,一下气坏了身子,不愿再去本土。”
张秘书颔首道:“你说得有理,这样吧,先通知薛校长做好接待准备,整个参观的流程,你们把好关。”
“是!”陪同人员应了声,匆匆忙忙走出办公室。
三日后,由金兰郡第一学校薛校长打头,带着唐寅一行人走进校门。
华夏自开科举以来,历朝历代对教育都是非常重视,明朝亦是如此。
明朝立国初,在总结以往朝代文教政策得失的基础上设计出了该朝的教育制度:在中央,改元代国子学为国子监,将其作为明朝的中央最高学府和最高教育管理机构;地方的府州县,俱设儒学,分别置教授、学正和教谕等若干学官,以教诸生,以督学政,将各级官学置于地方各级正府的直接管辖下。由此建立起了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完整官学体系。
官学教育以程朱理学为宗,并定程朱理学为科举取士的标准。明初不仅规定以宋代理学家注解的儒家经典作为教学内容,还规定以八股作为选士标准。
明代官学的学生称生员,在提学官设立以前,未入官学的读书人,不管年龄大小,一律称童生,但凡参加县、府考试通过者才能入官学读书,获得生员资格,即俗称的秀才。
童生的入学考试由巡按御史和地方行政长官主持。明代官学生员,分为廪膳生员、增广生员和附学生员三种。其中廪膳生员享受朝廷津贴,朝廷每年从中选拔优秀者送入国子监读书,即岁贡生。而廪膳、增广如有空缺,则通过岁考从下一级中依次递补。
明代的官学,各级俱设学官,分别是教授、学正、教谕和训导若干,他们既是管理者,也是教育者。洪武年间的学官多由各级官员举荐而来,后多由副榜举人、乡试未中者担任。各学官俱受吏部统辖,听吏部考核黜陟,但在地方上也受各级地方行政长官提调。
“我们学校有小学、中学、高中三部,目前共有学生近两千人。”薛校长边走边介绍。
唐寅听到这个数字不由得微微吃惊,如此规模,恐怕只有明朝国子监能比。
薛校长没介绍的是小学、中学、高中三部的学生比是6∶3∶1,年级越高,学生人数越少。眼下,宋洲推行的是扫盲教育,努力提升百姓的识字率,像后世那样搞义务教育,实在是没有资金与教师基础支持。
宋洲的中学教育可以看做教育制度的分水岭(雏鹰学校是另一套体系)。在此之前,小学(学堂)教育免费,学生就近读书,学业轻,只有语文与算数两门文化课,乡村的学生上半天学,还能帮家里干半天活,城县里的学生则能疯玩半日,两边尽力保持着进度统一。
【在阅读模式下不能自动加载下一页,请<退出阅读模式>后点击下一页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