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一十章 王平为辅 二蛮呆滞

  糜汉正文卷第四百一十章王平为辅二蛮呆滞在众人还未有所反应的时候,马谡就主动出拜请战,由此可见他的心情有多急切。

  不过这也是正常的。

  汉代讲究文武兼备,并对身上是否有战功十分看重。

  马谡出身名门,又一直得到诸葛亮的器重,他是不可能没有野心的。

  而马谡知道,要想完成内心中的野望,那么他就必须要有战功在身,因为目前他身处在乱世之中。

  若没有战功在身,哪怕他的政绩多么亮眼,他提出的策略多么令人惊叹,但他一生的成就都不会太高。

  在过往马谡就曾多次向诸葛亮提过,他愿意领军为大汉征伐,现在当机会到来之时,马谡不可能会无动于衷。

  而当马谡主动出来请战后,帐内其他也想请战的人,都暂时止住了自己的言语。

  在座的人都知道诸葛亮往日之中对马谡有多器重,可以说诸葛亮对马谡的器重仅在糜旸之下。

  这这层渊源之下,诸葛亮是很可能直接同意马谡的毛遂自荐的。

  不出众人所料的是,诸葛亮在见马谡自荐之后,他的脸上明显的流露出意动之色。

  马谡在之前与他一般,从未有过领军作战的经验,这是马谡最大的不足。

  只是黄元之乱虽然看起来来势汹汹,但若是处置得当的话,在诸葛亮看来其实不难平定。

  而马谡又素来有军略,故而若是派他去平定黄元之乱,倒不是不可以。

  况且这一场仗亦可以当做马谡的磨练之战。

  但就在诸葛亮心中的允肯意味越来越浓的时候,他的脑中想起了糜旸与刘备对他的提醒。

  糜旸为他徒,刘备为他师,可以说单单论与诸葛亮的亲近关系,这两人都超过马谡。

  而就是关系如此亲密的两人,都曾经不约而同地提醒过诸葛亮要慎用马谡,这让诸葛亮的心中不得不起了一些顾虑。

  况且就算不论私人关系,以刘备与糜旸的身份地位,他们做出的提醒,也会让诸葛亮对任用马谡一事必须慎重起来。

  在脑海中短暂的思量过后,诸葛亮决定采取一个折中的办法。

  诸葛亮先是看向马谡,对着他微微点头道:“幼常忠心报国,你所请吾又岂会拒绝。”

  当诸葛亮说出这句话后,马谡的脸上浮现大喜之色。

  诸葛亮同意他的自荐了。

  可还未等马谡高兴多久,诸葛亮紧接着又将目光投向在座的邓艾。

  见诸葛亮的目光投来,邓艾的心中一紧。

  从刚才诸葛亮对他的举动之中,邓艾隐隐察觉出诸葛亮好似对他有些不喜,所以邓艾不知道现在诸葛亮为何会突然看向他。

  不过诸葛亮接下来的一句话却让邓艾喜出望外。

  “立义校尉以为平定黄元之乱需要多少大军?”

  在听到诸葛亮的询问之后,邓艾立即就猜出了诸葛亮的意图。

  丞相肯定是要起用他平叛,否则在座这么多英才,他又为何单单问自己这个问题。

  在猜出诸葛亮的意图之后,邓艾连忙起身对着诸葛亮一拜道:“兵贵精,黄元叛军数五千有余,我只需三千精兵即可。”

  邓艾在回答诸葛亮时,言语之中流露出强大的自信。

  在方才众人激烈讨论黄元叛乱一事的时候,诸葛亮便将一些更具体的情报告知了在座诸人,其中就包括了黄元叛军总人数的这一关键情报。

  五千叛军听起来虽多,但邓艾很清楚,黄元叛军的主体成员大多乃是郡兵。

  郡兵中倒不是没有精兵,但肯定不多,否则单单凭借一个郡的国力,黄元养不起如此多的兵卒。

  既然黄元的叛军大多是乌合之众,那么邓艾自然有信心凭借三千精兵击败他。

  诸葛亮听完邓艾的回答后,不置可否。

  他只是又接着问邓艾道:“当你领军归北后,当以何策应对黄元的叛军?”

  面对诸葛亮的这个询问,邓艾思索一番后答道:

  “成都城坚池厚,城中守军固然不多,但陛下在成都人心稳固,艾推断黄元并非是想攻打成都。

  黄元往日不反,在丞相领军南征时才反,无非是见此时益北诸郡兵力空虚。

  然益北诸郡兵力再空虚,凭借黄元之军力,亦极难能席卷益北诸郡。

  故而黄元不过是想乘水东下,袭扰我南征大军粮道而已。

  因其狼子野心,艾在领军归北后,当在险要关隘领军据守,先不与他战。

  一则可守护我南征大军之粮道,二则可耗敌士气,待敌士气耗尽之日,臣当可一战破之。”

  邓艾条理清晰地说出了他的对策。

  相比于帐内诸人担忧黄元袭击成都,邓艾却提出了自己不同的看法。

  而邓艾的看法,则正是诸葛亮最担心的事。

  诸葛亮之所以会对黄元之乱感到忧心,倒不是担心成都会有所闪失。

  毕竟单单凭黄元的五千叛军,想拿下有刘备坐镇的成都,那无异于痴人说梦。

  刘备或许因为身体原因暂时不能领军作战,但只要他在成都一日,那么除非有数万精兵攻打成都,不然是不用太过担心成都的安危的。

  诸葛亮真正感到忧心的,正如邓艾所说的那般,黄元会领着叛军袭扰南征大军的粮草。

  粮草是一支军队最重要的物资保障,而益州现在又处在国力不济的时候。

  因此南征大军的粮草供应,绝对不能面临着丝毫的风险。

  不然一旦粮草短缺,不说这次的南征大战会功败垂成,恐怕对汉军而言更危险的事情都会发生。

  见邓艾能明白自己心中的担忧,并且心中有着相应的应对策略,诸葛亮心下欣喜的同时,他心中也做了一个决定。

  诸葛亮从身前的案上取来一根令箭,然后他示意邓艾上前并将这根令箭交至邓艾手中。

  在完成这一举动之后,诸葛亮便在众人面前宣布了他的决断:

  “令立义校尉邓艾领三千益州军北归平定黄元叛乱。”

  在宣布这个决断后,诸葛亮看向脸上的神色变得晦暗的马谡,又接着说道:“再命尚书马谡为护军,与邓艾一同领军北上。”

  当诸葛亮的这个命令说出来后,马谡脸上晦暗的神色一扫而空。

  刚刚一开始时,他以为诸葛亮是要让他领军北上平叛。

  可是看着诸葛亮接连主动询问邓艾,马谡便也猜出了诸葛亮的心思。

  诸葛亮不是食言的人,但领军北归的身份可以有很多种。

  本来马谡还以为诸葛亮是要让他担任无关紧要的职务,现在诸葛亮却将他任命为护军。

  护军的地位虽不如一军主将,但也只在一军主将之下。

  况且如果这次能顺利平叛,那么他身为护军的战功也不会少。

  因此马谡对诸葛亮的这个安排还是能够接受的。

  总比当一小小的先锋好多了。

  而在安排完邓艾与马谡两人的任务之后,诸葛亮似是有些担心邓艾与马谡二人经验不足,于是他又将在座的裨将军王平委任为邓艾的副将。

  王平字子均,巴西宕渠人,从相貌看,他是个威严有仪的人。

  建安二十年时,巴西郡七姓率民众依附曹操,王平便是在那时投入了曹操的麾下,成为了一名代理校尉。

  建安二十四年汉中之战时,王平因战败投降了刘备,后被刘备任命为裨将军一职。

  尽管从常理来说,王平身为裨将军却成为立义校尉邓艾的副将不合理,但其实这种安排在汉代十分常见。

  汉代重权不重职,亦有着临时授命的传统。

  邓艾虽只是一个校尉,但他刚才得到了诸葛亮亲自赐予的令箭,这便是诸葛亮给他的主将之权。

  在有着这种权柄之下,只要邓艾的副将位分不比他高出太多,那么就是合理的。

  就像历史上马谡领军驻守街亭时,他便是以参军的位分统领诸将。

  况且裨将军虽挂着将军二字,但在汉代的传统中,裨将军便是专属于副将的称号,由此可见王平这时在大汉尚算不上重要人物。

  不过诸葛亮对王平却是有些了解。

  王平既是益州本地人士,对益州的地形很是了解,再加上他性格沉稳,很适合担任邓艾的副将为他查缺补漏。

  这也是诸葛亮让邓艾领益州军北上而不是梁州军的缘故。

  当将各方面都布置好之后,性格谨慎的诸葛亮方才放下心来。

  随后他便让各人都按他刚才所做的布置,一一下去准备。

  待众人都从他的主帐离开之后,诸葛亮并没有休息的意思。

  尽管大部分军务都处理完毕,但想到邓艾方才表现的诸葛亮,还是拿起毛笔想着写给糜旸一封信。

  在这封信中,诸葛亮先是盛赞了邓艾的智谋,一点都不比当世的任何俊杰差。

  只是在称赞完邓艾之后,诸葛亮话锋一转,便是叮嘱糜旸道:

  “邓艾筹画有方,加以历练,必为大汉股肱。

  然吾观其为人,矜能负才,智勇有余而中庸不足,宜戒之!”

  诸葛亮对邓艾有这番论断,乃是从他方才的表现看出来的。

  在刚刚他说出要领军南下僰道的时候,他便观察到邓艾脸上有明悟之色。

  这说明邓艾早就知道他真正的意图。

  可是在李恢出来劝阻自己之时,邓艾并没有第一时间出言向李恢解释。

  他等李恢明确表达不解后,方才出来说出他的看法。

  明眼人一眼就可以看出来,邓艾的这个举动有着借李恢的“不智”,从而来体现自己聪慧的意图。

  当然这种通过反驳比自己名望高的人的方式,来为自己养望的做法,当代很多士人都在做。

  但邓艾不同于其他人。

  邓艾的出身太低了,当世很多人都会天然地对他看不起。

  虽然诸葛亮不是这种人,但这是时代的局限性,不是轻易可以扭转的。

  世家子弟通过类似的方式来为自己养望,世人皆会心照不宣,从而不会太过介意,因为这是属于世家子弟之间的特权。

  但邓艾呢?

  或许今日邓艾的表现会引得所有人的称赞,从而让他们在表面上不会表现出什么。

  但诸葛亮知道,方才帐内的许多人对着邓艾的做法,肯定还是有着不满的。

  人根深蒂固的成见或许会被骄人的功绩一时压制住,但却不会轻易消失。

  邓艾的出身不能扭转,而他若是还是这种处事作风的话,会有更多的人对他感到不满。

  甚至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心中的不满会逐渐增加。

  而一旦遇到某个合适的契机,这种积压已久的不满会一次性爆发出来。

  到那时候,哪怕邓艾立下再大的功劳,恐怕下场也绝对不会好到哪里去。

  以诸葛亮的智慧,他当然看出了邓艾今日所为的隐患。

  而诸葛亮所担忧的,正是历史上邓艾最后落得悲惨结局的深层原因。

  他刚才之所以不对邓艾表现出过多的赞赏,其实也是他保护邓艾的一种方式。

  只不过诸葛亮也知道,邓艾毕竟不是他的部下,他可以保护邓艾一时,却不能保护邓艾一世,故而他便有写信提醒糜旸的心思。

  大汉的人才本就不多,能保住一个是一个。

  在写完书信后,诸葛亮便召来人将这封信快速送往梁州。

  当然诸葛亮写这封信不止是为了邓艾,他还有着询问关中局势的意图。

  毕竟对大汉来说,关中的魏军才是最危险的敌人。

  汉章武二年十一月下旬,汉丞相诸葛亮领兵万余昼夜乘水路兼程南下,终于在数日之后赶到僰道县城中。

  而就在诸葛亮领军从南安出发的当日,立义校尉邓艾亦领着三千精兵北还。

  邓艾那支军队的进度暂且不表,就说当诸葛亮领军进驻僰道的不久之后,南中的各路叛军都得到了这个消息。

  最先得到消息的,当然是盘踞在越嶲郡的叟王高定这一部叛军。

  而目前在越嶲郡中的可不止高定这一部叛军,还有着刚刚领军到达越嶲郡与高定合兵的孟获所部。

  孟获之所以会从益州郡快速领军北上来到越嶲郡,乃是因为他在与雍闿商议之后,想着待他与高定合兵完毕,并立即对着僰道县发动进攻,从而打开南中叛军北上的道路。

  可让高定与孟获都没想到的是,诸葛亮的竟然会抢先一步领军进驻僰道。

  这个突发情况,让高定与孟获这两颗硕大的脑袋,一下子陷入了呆滞状态。

  这二人脑袋虽大,却着实不大好用。

  

【在阅读模式下不能自动加载下一页,请<退出阅读模式>后点击下一页阅读。】

点击下载糜汉全本TXT合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