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石散在当世,尚不是一种臭名昭着的药物。
自从五石散出现在世间以来,也有不少名人服用过这种药物。
甚至在当世五石散的口碑还不错,因为它能帮人短暂的除去烦忧。
按道理来说,纵使曹丕被曹真知道他服用五石散,也算不上一件什么大事。
只是五石散的功效一直存在,为何会在两晋时期才开始流行呢?
那是因为五石散并不得到当世主流价值观的认可。
两晋是一个烂透的时期,神州陆沉,政治昏暗,在这种情况下,许多士大夫都感觉天下已经没救了,他们变得自暴自弃起来。
于是五石散作为一种可以让人暂时忘却烦恼的药物,开始在士大夫之中流行。
五石散的存在,可以让那些两晋的士大夫忘记自己的无能及对祖先的愧疚。
但是三国时期起源于两汉,两汉则是一个热血澎湃,极度看重志向的时期。
所以三国时期涌现出许多以救世,以统一天下为己任的英雄。
在他们作为表率的情况下,五石散这种会令人丧志的药品,当然得不到主流价值观的认可。
当世的士大夫不会贸然抨击五石散,但也对接受这种药品心中有着很大的芥蒂。
一人若心中毫无志向,只想着娱乐度日,那这样的人是会被当世主流价值观所唾弃的。
特别是当那人的身份不同一般的时候。
曹真之所以厌恶曹爽服用五石散,不是他看出五石散对身体有什么坏处,他担心的是曹爽因此玩物丧志,而后渐渐成为一个废人。
现在曹真会哭着劝谏曹丕,也正是担忧这一点。
若大魏的天子都开始变得玩物丧志,浑浑噩噩起来,那么大魏还会有什么希望吗?
曹真与曹丕自幼一起长大,对于曹真,曹丕是十分了解的。
所以哪怕曹真话没有讲的很清楚,甚至曹真的话都未讲完,但曹丕却读懂了曹真想要表达的意思。
正因为如此,曹丕才会躲闪起曹真的眼神。
有些事,他不想承认,哪怕那些事正在慢慢变为事实。
可是面对曹丕的眼神躲闪,曹真却并没有停止他的劝谏。
不过曹真也十分了解曹丕的性格,所以他劝谏曹丕的方式与常人不同。
曹真慢慢直起身子,他在曹丕的面前开始诵读起一段内容:
“建安十年,始定冀州,濊貊贡良弓,燕代献名马。
时岁之暮春,句芒司节,和风扇物,弓燥手柔,草浅兽肥,与族兄子丹,猎于邺西终日,手获獐鹿九,雉兔三十。”
当听到曹真所诵读的这段内容之后,曹丕的心中大受触动。
对于这段内容,他再熟悉不过。
因为曹真所诵读的这段内容,乃是节选自他亲笔书写的《典论》之中。
而更让曹丕心中感受到触动的,则是曹真接下来的话。
“那一年,先帝破袁绍,定冀州,威势大盛,长江以北莫不臣服,各地诸侯纷纷遣使奉献。”
“那一年,陛下携臣一同外出打猎,遇勐兽而不避,终日不知疲倦。
那一年,陛下以剑击石,告知臣心中平定天下的志向,希望臣能与陛下一同完成这项壮举。
那时的陛下是如何意气风发,神采绰约。
但是现在不过才十数年时光,难道陛下就忘记了当初的志向了吗?”
说到此,曹真言语中的哭声愈发响亮。
显然,他现在感到十分痛心。
而曹丕听着曹真的话,又看着他那悲伤的神色,一种久违的不甘情绪在他的心中涌动。
是呀,他怎么就成了这样子了呢?
曾几何时,他内心中也是有着骄傲的。
论文,他虽然比不上曹植,但也算当世翘楚的几位文学大家之一。
论武,他六岁能射,八岁能御,还自幼跟随名师学习击剑之术。
可以说从小到大,他哪一方面都不敢说是绝顶,但哪一方面也都不是一事无成。
可是现在成为一国之君的他,却怎么开始只想着沉溺欢乐了呢?
在他刚刚继承先帝的位子时,他也是踌躇满志,想着干出一番大事业的!
想到此,曹丕心中的不甘情绪愈发浓厚。
而曹真见曹丕的神色有所松动,他接下来便做了一个举动。
曹真在曹丕眼神的注视下,突然用力撕扯开上衣,露出了他那布满刀疤的上身。
在看到曹真上身的多处刀疤之后,曹丕的眼神中流露出巨大的震惊之色。
那每一处刀疤都清晰可见,由此可见,当初曹真受的伤有多重。
而曹真身上的每处刀疤,都是他为大魏浴血奋战得到的。
想到此,曹丕心中对曹真感到十分疼惜。
以往他只是坐在大殿之中看着曹真那亮眼的战报,可是他却从未想过在前线奋战的曹真,是用怎样的代价来获得那亮眼的战报的。
曹真以手指着身上的刀疤对着曹丕继续说道:
“臣知道,以往我军数次大败,对陛下造成了很大影响。
正因为臣知道,所以当初河西大乱时,臣才不顾劝阻,执意要主动出击。
臣并非是贪功冒进之人,臣只是想取得一场大胜献给陛下,献给大魏。”
“为陛下浴血奋战,是臣的荣幸。
因为此,臣无论受多重的伤,都不会有所怨言,因为这是臣心中的志向。
臣不怕死,臣也不怕身上再多添几道刀疤,但臣却怕大魏的敌人一日日坐大。”
“糜旸善战,屡败我军,这一点是不错。
以守代攻,这一点臣亦并非不赞同。
可糜旸虽善战,但他不是神人。以守代攻,也不是虚度时日,坐视良机失去。
我军若不趁此良机主动出击,敌人将一日日坐大,这是不争的事实。
我大魏国力远胜敌军,大魏可以败一次,两次,但敌人不可以。
只要当良机到来时,我军能够抓住时机取得一场大胜,那么就有可能对敌军造成一次毁灭性的打击。
南征之事,臣不敢说一定能够获胜。
只是相比于南征之事的胜败,臣更加在意的是,当今大魏朝野上下的畏敌之风。
若大魏失去了昂扬进取,不畏强敌的风气,那纵算大魏拥有再多的土地,人口又有何用?”
“当年先帝创基时势力是何等弱小,什么样的大败又没经历过。
但先帝最终却能扫荡群雄,开创大魏,这除去先帝英明神武之外,亦因为先帝一直有一颗不畏强敌的内心呀!”
这是曹真的最后一句谏言,而在说完这句谏言后,曹真扑通一声跪在地上,身体深深伏低在地面。
他在以哀求的姿态,希望曹丕能明白他所说的这些道理。
天子是王朝的象征,他的一言一行都会影响着王朝的整个风气。
近来曹魏之所以会流传起畏蜀风气,很大一部分原因就出在曹丕自身上。
而在曹真看来,大魏惨败几次算不上危急根本的事,毕竟重要的战略要地大魏并未失去。
曹真真正担忧的是,那种畏蜀的风气。
这种畏蜀的风气就好像五石散一般,在慢慢的侵蚀着大魏的精气神。
一旦大魏的精气神都被这种风气腐蚀掉,那么大魏灭亡的时候也不远了。
而想要阻止这一点,关键就在于曹丕身上。
当曹真说完所有的建言之后,曹丕整个人处在沉默当中。
他看着地上一心为国的曹真,想着曹真方才对他所说的那些话,他想起了曹操临终前嘱咐他的一句话:
“子丹在,大魏无忧。”
那时的曹丕虽然也看重曹真,但心里却认为曹操过于夸大曹真的重要性了。
大魏人才济济,曹真再有才能,又岂能超越所有俊杰。
但现在曹丕却懂得了曹操这句话的深意。
大魏中才能与曹真不相上下的人不少,但那些人当中,却只有曹真会一心一意的为大魏着想。
也只有曹真,会对他说今日这些话。
想到此,曹丕拖着疲惫的身体从御座上起身。
他不是弱智,曹真都将话说的那么明白了,他自然懂得曹真话语中的利害关系。
他的父亲在临终前的一段时间身体早已经抱恙。
但他还是为了大魏不辞辛劳,四处征战,从不会轻易放弃任何一次机会。
现在他比当年的父亲年轻上许多,又有何好自暴自弃的呢?
他是没有曹操的那番胆气,但曹真有。
既然如此,那就放开手让曹真去做吧。
曹丕在来到曹真的身前后,他慢慢蹲了下来。
然后他伸手扶起了曹真,看着这个一心为大魏考虑的国之柱石,曹丕的脸上流露出坚定的神色。
“卿要战,那便战吧。”
听到曹丕终于肯答应他的请求,曹真的脸上流露出喜色,他正要对曹丕叩头谢恩,但他的举动却被曹丕所阻止。
曹丕紧紧抓住曹真的双手,他的眼神盯着曹真身上的刀疤,而后对着曹真言道:
“南征之时,无论结果如何,你都需要答应朕一件事。”
见曹丕有所要求,曹真自然无所不允。
“陛下请吩咐,臣一定会办到。”
在曹真话语刚落之时,曹丕就郑重地说道:
“你一定要平安归来。”
当听到曹丕是这种要求之后,曹真不以为意,以为这只是曹丕寻常的关怀。
但曹丕早就猜到曹真会对此不以为意,所以他靠近曹真在他耳边轻声说了一句话。
当这句轻语流入曹真的耳中后,他的脸上立即浮现不可置信的神色。
然后他的眼眶再次红润,口中一直喃喃抗拒着说道:“不会的,不会的”。
面对着曹真的不可置信,曹丕却心中早就有数。
他握住曹真的手越发用力,而后他继续对着曹真嘱咐道:
“齐王年少,只有你才能镇得住他们!”
曹丕话语中的意味愈发浓烈,这让曹真的内心更加充满惊慌。
只是曹丕点到即止,并没有继续谈这件事。
他相信他刚刚说的那些话,足以让曹真对自己的性命变得看重起来。
在说完那句话后,曹丕突然问曹真道:“南征之策,是子丹自己想出来的,还是有人为你献策?”
曹真正处在惊慌之中,他不知道曹丕为何会突然问起这点,但这并不影响他的回答。
“南征之策乃凉州刺史杨阜所献。”
曹真对曹丕忠心耿耿,这一点自然不会隐瞒曹丕,以他的性格,也不会想着居他人之功为己用。
曹丕听到曹真的回答后,脸上露出了些轻松的神色。
只是他对这点并没说什么。
“明日一早,朕会召集一部分重臣,共同商讨南征之事。
你暂且退下,等明日朕会派人召你的。”
说完这句话后,曹真抬头看向曹丕,他见曹丕脸上已有疲惫之意。
故而哪怕心中有许多话想问曹丕,但是曹真还是遵从曹丕的命令,从地上起身慢慢朝着殿外退去。
看着曹真的身形离他越来越远,曹丕站起身来回到御座上。
当整座空旷的大殿中只剩下曹丕一人时,曹丕觉得一股寒冷正在快速的包裹着他。
这种感觉让曹丕突然想起他的长子曹叡来。
在思念之下,曹丕命人召来了曹叡。
曹叡听到曹丕有召,他很快就来到了曹丕的大殿之中。
当曹叡到达大殿中时,他便见到他的君父正孤独的一人坐在御座上。
今世当中,曹丕并未赐死甄宓,故而曹丕与曹叡的父子关系还算挺好的。
在见曹叡到来之后,曹丕脸上流露出笑意伸手让曹叡近前来。
面对曹丕的召唤,曹叡亦乖乖的来到曹丕的身前。
看着身前身姿愈发挺拔的曹叡,曹丕好似见到了年轻时的自己—一样的充满朝气。
曹叡本来以为曹丕突然召唤他,是想考察他的功课。
毕竟以曹叡的聪慧,他早就猜出曹丕立他为齐王的用意。
可就在曹叡等着曹丕要考察他功课的时候,曹丕突然对他问道:“朕想用一位大臣办一件大事,这件大事若成,那当然是加官进爵。
只是为君者,凡事需做两手准备。
这件大事若失败,而朕又不想处罚这位大臣,那么朕应当如何做呢?”
曹叡在听到曹丕的问题后,他的脸上流露出诧异之色。
曹丕这不是在问他书上的内容,而是在问他具体的帝王之术。
曹叡在听完曹丕的问题后,脑中开始快速的开动起来。
而曹丕就一直静静等待着曹叡的回答。
不久之后心中已有想法的曹叡,对着曹丕自信地说出了答桉:
“君王有时会受大臣蒙蔽,这种情况错在大臣。
只是大臣之下也有属臣,那么若是将错转移到属臣身上的话,大臣的错也自然就没有了。”
听到曹叡的回答后,曹丕先是一愣。
然后他便开怀大笑的笑了起来。
怪不得先帝在世时,会如此看重曹叡。
怪不得呀!
大魏后继有人矣。
【在阅读模式下不能自动加载下一页,请<退出阅读模式>后点击下一页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