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3章 朝廷对策(一)

  太子妃李曦月返回东宫,进入书房去找太子苏蜀。

  她看到太子苏蜀正在全神贯注,阅读者手中的资料。

  她轻轻敲响房门提醒太子苏蜀。

  「夫君,我爹今日来找我聊天,他谈到现在的生意很不好做。

  时局已经艰难到这种程度了吗?

  我管理的各大公司,没有感觉到利润下滑。」

  太子苏蜀放下手中的资料,看着太子妃李曦月,轻笑道「曦月,你当然感觉不到经济危机的到来。

  东宫的产业,那都是与官营公司进行业务往来。

  等到我们感觉到经济危机,时局已经崩坏。

  权力自下而上流转,利润也是从权贵阶层,逐渐往下分配。

  利益的分配自古如此,从未改变。

  现在帝国的情况,经济危机还没有爆发,但受到债务危机的连累,很多公司过得很不好。

  一些公司股东炒股失败,他所经营的公司就会破产。

  一家公司破产,就会连累很多家公司,形成连锁反应。

  底层的普通百姓,很多人都已经失业,现在各省统计,领救济粮的人越来越多。

  咱们汉人都比较好面子,领官府的杂合面救济粮,之前被称作猪食都不如的粮食。

  这样的人,那是真的过不下去了。

  只不过这些人,根本就没有发声的渠道,他们过得怎么样?

  很多人都不关心。

  顶层的商贾,他们绝不是最惨的一批人。

  但受到帝国整体大环境不好的影响,他们的利益必定会受损一部分。

  但是说活不下去,那就是夸张之言。

  帝国进行工业化,成千上万倍扩大了利益的体量。

  权贵阶层拿到更多的利益,但国家的底层分配到一点点利益,足以让他们的生活过得很好。

  只要最底层的工人和农民能够吃得起饭,生活不发生太大的动荡。

  经济危机对于很多商人,那是生死存亡的考验。

  但对于帝国来说,只是小疾而已,不会造成帝国的动荡。」

  太子妃李曦月听到夫君说得很明白,她完全放心下来。

  她点头认同道「我在古书上看过,古代的官员救灾,有些明白的官员,会往救灾粮中掺沙子。

  唯有这样的粮食,才能真正到达商人手中。

  现在朝廷发放救济粮,所用的粮食是难以下咽的杂合面。

  这种玉米粉、土豆粉、木薯粉、芋头粉、红薯粉,再加上一些粮食加工厂加工大米和面粉,剩下的糠麸。

  这种杂合面难以下咽,吃惯精细粮食的人,咽不下去这种粮食。

  富裕之家肯定不会为了这点杂和面,就去骗领救济粮。

  这样能保证救济粮精准发放在需要的百姓手中。

  百姓有了足以果腹的粮食,他们哪怕是过得再艰苦,那也不会有造反的想法。

  帝国耕地数量极为丰富,所产出的粮食足够数倍现在的人口果腹。

  朝廷掌握大量的国家农场,再加上朝廷对于粮食交易的管控。

  只要朝廷还有一定的掌控力,那就不会样底层的国民饿死。

  这完全得益于种粮食远没有种棉花、桑树、油菜花挣钱。

  工业的出现,让很多权贵不再觊觎土地产生的价值。

  这才真能出现类似于大同之世的景象,让帝国的底层百姓都能达到温饱。」

  太子苏蜀露出满意的笑容,道「这才是一位君主应该做的事情。

  只要做到

  这件事,帝国无论出现什么样的风波,都不会发生太大的动荡。

  农民和工人,那就是帝国的定海神针。

  只要他们不乱,帝国稳如泰山。

  曦月,你不用担忧经济危机的出现。

  父皇让我这段时间,考察各个产业,写一份奏疏送上去。

  朝廷肯定要出台一些政策,保证工商业稳定发展。

  工商业贡献了九成以上的税收。

  朝廷为了这笔庞大的税收,也不能什么都不管。」

  太子苏蜀与太子妃李曦月探讨完这个话题。

  他继续阅读资料,写着父皇需要的奏疏。

  太子苏蜀知道这是父皇对于他的一次大考。

  他储君的位置很稳,在京的皇子,没有人能威胁到他的地位。

  但太子苏蜀知道父皇担心秦统一天下之后二世而亡,隋建立科举制度之后二世而亡。

  大华帝国所做的工业化,要远超这两件事所带来的动荡。

  父皇必须要选取有能力的皇位继承人,保证帝国工业化政策继续执行。

  这样经历两代人的努力,新的势力将会完全碾压旧有势力,帝国的局势趋于稳定。

  太子苏蜀正是了解皇帝苏河,关于工业相关的事情,每一件事都力求做到最好,绝不敢敷衍了事。

  ……

  皇帝苏河在乾清宫,召开御前会议。

  这次的御前会议,大都督府只来了几个人,大部分都是内阁与各部的官员。

  皇帝苏河看向下方的官员,说道「这次御前会议,主要讨论经济问题。

  这次会议由太子苏蜀主持。」

  太子苏蜀向皇帝苏河行礼道「儿臣遵旨。」

  他礼毕之后,立刻看向工部左侍郎赵世衡。

  「赵侍郎,帝国的经济情况,你简略介绍一下。」

  赵世衡立刻站出来,他这个工部左侍郎,主要负责制定工商业的各项政策。

  他在前段时间,陪同太子苏蜀前往各地考察,更是了解帝国现在的经济情况。

  有一些话,以太子苏蜀的身份无法说出口。

  他的官职不高不低,正适合说这些话。

  赵世衡平铺直叙,没有加自己的观点,开始叙述他看到的事实。

  「帝国的经济情况出现了重大的问题。

  这个问题起源于曹国和魏国的债务违约,但能爆发的这么严重,就是帝国的工商业出现了重大的问题。

  现在路边的小孩都知道办工厂挣钱。

  一些无良商人,开办一家家生产劣质商品的工厂。

  大量假冒伪劣的商品充斥着市场。

  花团锦簇之时没有问题,债务危机导致市场波动,立刻让这些劣质工厂的商品卖不动,积压在仓库之中。

  这些劣质工厂的商品积压,他们欠上游的货款就无法支付。

  这个时代开工厂就挣钱,帝国的各大公司纷纷扩大业务,导致出现数量极多的三角债。

  一些工厂无法支付货款,立刻让情况严重的三角债维持不下去,导致相关的公司纷纷破产。

  臣通过调查松江府与广州府的情况。

  再通过各地的税务资料与工商资料判断。

  三角债的规模高达十三亿两银币。」

  总参谋长秦相坤之前还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他听到三角债的规模,高达十三亿两银币。

  这种规模的债务,直接让他震惊不已。

  他忍不住惊讶的说道「曹国和魏国两国的战争,因为区区数

  千万两银币而停止。

  债务规模高达十三亿两银币,这么多的钱能造多少战列舰,能造多少战车。」

  不只是大都督府的官员,经常与钱接触的文官,他们听到三角债债务规模高达十三亿两银币,这些人都惊叹不已。

  他们本以为债务规模超过一亿两银币,那就远超想象的高。

  没想到实际债务规模,会高达十三亿两银币。

  首相林文静早就知道这个调查结果,他今日的发言与提出的政策,全部基于这个庞大的债务规模。

  首相林文静激动的说道「这个债务规模太过庞大,朝廷绝不能为这个债务规模托底。

  必须交给市场调节,让债务彻底出清。

  朝廷收税,但也为工商业的发展提供了朝廷应该提供的支持。

  不可能赚钱,朝廷只收一点税。

  商人们亏钱,朝廷却要给他们托底。」

  首相林文静一开口,就已经定下解决问题的基调。

  内阁可以出政策解决问题,但绝不出钱解决问题。

  首相林文静的发言,获得了很多官员的支持。

  这个窟窿太大了,朝廷根本填不满,朝廷也没有义务为商人自己的错误买单。

  赵世衡侍郎看到太子苏蜀的眼神,他继续说道「三角债的问题持续发展,必然会引起经济危机。

  经济危机出现之后,会导致大量的公司破产,臣建议朝廷提早针对经济危机,提前做好相应的对策,让经济危机对帝国的损害降到最低。」

  皇帝苏河这时才开口说道「朕看过大禹治水的故事,先贤的思想一定是久经不衰。

  遇到洪水,堵不是良策。

  经济危机是一个新词,但这个现象绝不是新现象。

  谷贱伤农,米贵伤民,它就是古代的经济危机。

  经济危机的趋势已经很明显,堵是堵不住,必须要进行疏导。

  朝廷要保证底线,不出现饿死人的情况,不出现大规模失业潮,不出现太大的动乱。」

  首相林文静等文官听到皇帝苏河的话,他们都略微松了一口气。

  皇帝苏河已经提出要求,这个要求不算高。

  这是皇帝苏河心中的底线,不能因为经济危机饿死人,不能出现大规模失业潮。

  这两种情况的出现,必然会引起帝国的动乱。

  什么是动乱?

  有人举起反旗起义,这才是动乱。

  首相林文静有信心带领内阁团队,处理好这件事。

  他手上握着这么多的牌,还导致某些地方动乱,那就显得他太过无能。

  皇帝苏河只有这个要求,那也就默认经济危机的发生。

  首相林文静对于经济危机不了解,他根本不知道经济危机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

  皇帝苏河让内阁阻止经济危机发生,首相林文静也没有能力做好这件事。

  他知道内阁的成员,对于经济危机都比较迷茫。

  从没有出现的事物,他们根本不知道怎么处理。

  但是放任经济危机发生,观察到经济危机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

  内阁根据经济危机出现的后果,选择颁布什么样的政策?

  首相林文静认为这个能力,内阁还是具备。

  但他也不能什么对策都不提出来,这不就显得他是一个废物。

  前首相钱明义前往欧洲建立属于自己的国家。

  帝国的首相空缺,内阁大臣都盯着首相这个职位。

  内阁大臣没有皇帝苏河钦点的情况下,一般只能做

  两届。

  很多内阁大臣都年轻,他们可不想自己早早就回家养老。

  首相这个官职也极为重要,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已经是人臣的顶级官位。

  内阁大臣对于国家的政策,只有建议权。

  除非皇帝苏河,指定某位内阁大臣去办某一件事。

  首相才能规划帝国未来的发展蓝图。

  帝国首相对于有着理想和抱负的文官,吸引力极为强大。

  首相林文静当时的对手极为强大,但他却当过工业部尚书,凭借对工商业的了解,从众多内阁大臣中脱颖而出。

  首相林文静站出来说道「经济危机已经不可避免,工部认为经济危机会导致大量的公司破产。

  庞大的公司,他们背后股东的资源和自身所掌握的资源都极为可观,绝不是第一批破产的公司。

  这些规模庞大的公司,他们挺过经济危机的概率更大。

  大量破产的公司,都会是雇佣员工规模小于五十人的公司。

  臣了解到,市场上容纳工人的主流公司,就是这些小公司。

  小公司大量破产,必定会引起大规模的工人失业。

  为了防止失业潮的出现,朝廷必须要提供数量足够多的就业岗位。

  每逢大灾,朝廷都会进行以工代赈。

  经济危机造成的后果,也可以看成是一场灾难。

  朝廷应该继续发挥以工代赈的思路。

  修建更多的铁路、公路、水库、桥梁。

  修建这些道路与水利设施,需要大量的工程机械与工作岗位。

  只要朝廷舍得投入,绝对能吸纳因为经济危机导致的失业人员。

  这些失业人员有一份工作,哪怕是不太对口的工作。

  他们都有活下去的希望,而不是心中充斥的绝望,走上造反的道路。」

  皇帝苏河听着首相林文静的建议。

  他选的这个首相,没有选错人。

  林文静是大局观很强的官员,他还擅长处理具体的政务。

  他在不了解经济危机的情况下,提出了大基建计划,通过增加岗位的方式,解决因为经济危机失业的工人。

  皇帝苏河夸赞道「林爱卿说的很好,这个对策是解决经济危机的思路之一。

  投资道路和水利设施,这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好事。

  朝廷不要计较些许经济利益,要坚持做好这件事。」

  皇帝苏河夸奖完之后,他看着乾清宫内的众多大臣,鼓励道「咱们君臣是在讨论解决问题的办法。

  大家不要害怕说错话,畅所欲言聊一聊。」

  皇帝苏河的鼓励,让很多官员准备开口提意见。

  免费阅读.

【在阅读模式下不能自动加载下一页,请<退出阅读模式>后点击下一页阅读。】

点击下载明末逐鹿天下全本TXT合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