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逐鹿天下揭竿而起第133章食盐专营苏河来到四川都督府。
苏熊正和李凤鸣商讨,军队的调动问题。
“李先生,苏熊大哥。
军队都已经调动完了吗?”
李凤鸣回答道:“苏统领,我们即将离开四川。
按照你的吩咐,除了第一军和第二师,派各团驻守四川重要地点。
其他部队,都汇聚到河边集合点,通过长江水师运到与蓉城,他们与我们一同返回汉中。”
苏河准备视察完盐业公司,搞定盐业改革,就返回汉中称王。
“四川都督府要安排好伤兵。”
阵亡的士兵,都督府派人去家里送达阵亡通知书,骨灰安放在当地大型祖庙烈士阁中。
当地的户部下属衙门,会指导乡公所等基层官府,每年按时给军属发放抚恤金。
有困难的军属,还会安排进适合的工厂或是衙门。
伤兵只能在当地养伤,伤好后才能安排具体工作。
苏熊在苏河和李凤鸣谈话时,他翻找出一份资料,递给苏河。
“苏统领,我们四川都督府对伤兵有详尽的安排。
受到轻伤,能返回部队。
一般安排他们,重新回到原先的部队。
肢体残缺,但恢复较快的人,都安排他们去屯垦兵团当教官。
想要退役,识字的士兵,安排他们去当乡长或是当巡捕队长。
不识字,只能当普通的巡捕。
地方给我们反馈,这些人上过战场,肢体残疾也比普通巡捕更能威慑毛贼。
受伤的各军祝师,他们大部分转业,在各府县建立祖庙当祝师。
还有一部分经验丰富的伤兵,进入到新兵营,负责训练新兵。
剩下六百多名伤兵,正在由军医治疗,大部分已经脱离生命危险。”
苏河简单翻阅这些资料,大部分伤兵都已经安排到位。
他看向苏熊问道:“对于四川招募新兵,我们采用新的军饷,士兵反响怎么样?”
苏河在起事之初,没有大量银两,只能用土地充当军饷。
每名士兵军饷是每年一亩地。
现在军队规模八万人,每年支出就是八万亩土地。
现在还能轻松支出这些军饷,等到军队规模更加庞大,战事也不算激烈时,支付军饷就需要大量的土地。
用银币支付军饷,军饷可以快速回收。
用田地支付军饷,军饷就沉淀在士兵手中。
苏河以攻下四川为节点,之前入伍的士兵属于功勋军人。
普通士兵继续获得每年一亩地的军饷。
军官全部改成,用银币作为军饷。
新入伍的士兵,执行新的军饷,每个月二两银币。
苏熊回想着军中的风言风语,他组织一下语言,说道:“军中确实有一些风波。
但军官的薪水比一亩地值钱多了,经过祝师的引导,这事儿很快就消散。
对普通士兵没有影响,他们情绪都很稳定。”
苏河听到苏熊这么回答,他就放心下来。
颁布这个命令,苏河就想尽量权衡各方利益。
功勋士兵经验丰富,实力更强。
这些人是军中的骨干,不能引起他们大规模反抗。
随着军队扩张,这些人基本都会成为军官,那时就不用分配给他土地。
能成为军官,获得更多的利益,他们也不在乎那一亩地的收益。
随着时间的推移,士兵的军饷慢慢趋同,也不会造成底层士兵出现隔阂。
“这样非常好,要随时掌握士兵的思想动态,出现问题尽量安抚。”
苏河称赞一句,他就与苏熊和李凤鸣告别。
带着警卫走出蓉城,顺着刚刚修通的水泥路,前往沱江码头。
苏河带着大军在前方攻城略地,后方就一直在修路。
攻下四川之后,工程队召集当地的青壮,也顺着原来的道路,修建水泥路。
四川水运发达,水泥路优先连接各大码头地区。
苏河一行人来到沱江码头,这里已经停好了船。
他们登上船,周围有长江水师的战船保卫,船队南下自贡府。
苏河看着沱江两岸,一片绿油油的景色,看着让人心中充满了欢喜。
他老家陕西宝鸡苏家村,干裂土黄的大地,看着才让人绝望。
一阵微风吹过,稻田像波浪一般起伏。
水稻的长势非常好,苏河远远望去,水稻已经开始抽穗。
四川这里是两季稻,农民大部分时间都在田里忙碌。
这也是苏河不敢在四川,抽调更多兵力的原因。
苏河这次去自贡府,主要是查看盐井的情况。
吴诚就任自贡知府时,苏河就派遣他秘书姜之鱼去自贡,接管所有盐井。
制造出来的食盐,运到四川各处和汉中郡。
现在成立盐业公司,负责制盐和贩盐。
这已经步入正轨,盐税和利益分配要弄明白。
苏河乘坐的船队停靠在富顺县。
自贡知府吴诚和秘书姜之鱼,都在这里等待。
苏河走下船,这里是新建立的码头,以货运为主。
一辆骡车从远方驶来,上面装着满满的麻袋。
运输工人扛着麻袋,把这些麻袋搬到运输船上。
从麻袋缝隙中,偶尔掉落的白色颗粒,就能看出麻袋中装的全是食盐。
吴诚快速走过来迎接。
“欢迎苏统领来到自贡府,我们自贡府全府完成分田地工作。”
吴诚抢着报功,努力表现自己。
苏河夸赞道:“吴知府做的很不错,自贡府是四川所有府县,前三完成分田地工作的府县。”
姜之鱼走过来,苦涩的说道:“吴知府动作太快,也影响我们盐业公司的运作。”
苏河好奇的问道:“这是怎么回事?”
吴诚邀请苏河登上驴车,他在车中讲述原因。
大明自流井加工食盐,主要是靠大锅熬煮。
这些工作,都是由盐户负责,他们属于贱籍。
每户都有定额,必须要完成,完不成就受到惩罚。
熬煮食盐,需要用大量柴火,铁锅因为食盐腐蚀,已经变成快速消耗品。
这些都需要盐户自己购买。
煮盐每次给的钱都不多,他们日子过得很苦。
吴诚到来之后,组建官府,打击士绅为百姓申冤。
宣布废除所有贱籍,所有人都能分田地。
这些盐户都欢天喜地,庆祝自己获得自由。
他们都去自流井周边的村子,分地一块田地,安心种田。
姜之鱼无奈道:“我带人接管自流井等盐井,成了食盐工厂。
用水泥加固盐井周围,建造食盐晾晒池。
这些做好,却发现盐户全部都安心种地。
我带人上门劝说,提前支付工资,这才招募一批人。
我又从自贡府刑局调来一批轻刑劳改犯,补上工人的缺口。”
苏河也了解大明贱籍的苦难,乐户和匠户就是典型代表。
这些贱籍的人,过的普遍比普通百姓还要惨。
驴车来到盐业公司的大门前。
这里有很多骡车和马车,他们等待运输食盐。
苏河下车走进盐业公司,他看到自流井周边,有很多用水泥修建的池子。
好几个高低不同的池子连在一起,组成一个大池子。
池子之间具有高度差,能让不同浓度的盐卤,汇聚到一起。
苏河看着这些晒盐池。
最高的池子,里面是刚从自流井汲取出来,较为清澈的盐卤。
盐卤经过几天的晾晒,水分大部分蒸发,变成更高浓度的盐卤。
工人抽掉池子之间的挡板,高浓度盐卤,流向较低的池子。
挡板在重新插上,工人拎着木桶,给最上层池子中倒入刚从盐井汲取上来的盐卤。
最低的池子,已经十分粘稠,经过几天晾晒,食盐就会析出来。
苏河看到有的晒盐池,池水已经干涸,里面全是白色的食盐。
工人用木铲,铲起食盐,把它们装入麻袋中,这就是可以直接贩卖的食盐。
井盐颜色接近雪白,杂质非常少。
不像海盐杂质多,色泽偏黄,味道发苦。
姜之鱼高兴的介绍道:“苏统领,只靠我们的自流井产出的食盐,就能满足整个四川百姓的基本需求。
加上贡井,我们不只能满足自己,还能向外销售食盐。”
他指着这个盐池,兴奋的说道:“水泥的存在,让晒盐法完全取代煮盐法。
以前就是池底铺石头,因为密封问题,盐卤大部分都渗入地下,晒盐法效率很低。
现在自流井汲取的速度,已经快跟不上晒盐的速度。”
苏河看着自流井道:“还是要提高盐业公司的产能,现在这点盐完全不够。”
苏河说完话,他就走向自流井,查看工人们怎么从井中汲取盐卤。
姜之鱼介绍的产能,只是百姓勉强够吃,维持活命的消耗。
这批低价的井盐进入市场,只是缓解盐荒。
汉中盐价最高时,一斤51枚铜币。
苏河去派人到市井中调查,发现因为现在的盐价太昂贵,大部分百姓都不敢天天吃盐。
有很多百姓,都是隔一天,吃一顿盐。
盐吃的多,容易引起心脑血管疾病,但现在绝大多数人,根本活不到,得心脑血管疾病的年纪。
盐吃的少,会嗜睡、乏力,这个人基本丧失劳动力,严重会昏迷死亡。
食盐除了平常使用,另一大功效就是加工食品。
腌制的食物,保存时间非常长。
现在蔬菜无法长时间保存,新鲜的肉类和蛋类也很容易坏,只能提供靠近农场的城镇。
食盐充足,就能制作各种腌制的食物。
这样蔬菜和肉蛋类食物都能长时间保存。
晒盐池建造非常容易,限制盐业公司产能,只能是自流井盐卤的提取速度。
苏河走进自流井,这是一个井口极大的盐井。
盐井上方架着一个大型辘轳,用于从井中提取盐卤。
辘轳就是一个大转轴,上面连接绳子,绳子系着一个大铁桶。
工人通过摇动转轴,绳子带动铁桶上下移动,汲取井中的盐卤。
苏河看到铁桶被慢悠悠提上来。
铁桶空间有一个大孔,它周围有小孔,小孔上穿着麻绳,固定一大块皮革。
铁桶沉入水中,水流顶开皮革,流入桶中。
铁桶被提起时,水流压着皮革,堵住这个孔,不会流出去。
苏河看到这个铁桶,他想起前世,自己在农村老家见识到的压水井。
自流井这么大井口,只能摆下一个辘轳。
但用压杆水井,可以放三个左右,压水井汲水的速度非常快。
压水井制造简单。
苏河立刻画出压杆水井的草图。
姜之鱼看到这个压水井,道:“苏统领,您画的水井示意图,我能看明白。
但它需要连着一个管子,我们用什么管子连到盐井里。”
苏河点点头,道:“你一眼就看出重点,必须要保证这根管子,有一定的气密性。”
他没有说明压水井的原理,姜之鱼等人也听不懂。
这是通过制造局部真空,利用大气压把盐井里的盐卤汲取上来。
“连接的管子,最好是铁管。
但自贡府这里的工匠,没有机床加工无缝铁管。
他们也没有办法切削铁管形成螺纹,让铁管可以拧紧。
只能用竹子试一试,尽量把缝隙堵死。”
苏河说完,让吴诚安排工匠,制造出来压水井。
他们等待压水井制造过程,苏河交代姜之鱼,盐业改革的方案。
苏河设计的盐业改革,就是食盐专卖制度。
除了盐业公司,任何人不准从事食盐制造和大规模销售。
食盐在工厂出厂之前,由税务局征收全部盐税。
食盐流通贩卖过程,不需要再征税。
食盐销售是专卖制,盐业公司把食盐运到各府统一销售。
食盐的末端销售,可以让杂货铺和小商贩加入进来。
他们直接去各府盐业公司采购食盐。
食盐生产和销售,全部由秘书处下辖的盐业公司负责。
食盐这种天然带有垄断性质的产业,苏河不会放开民营,统一由官办公司掌控。
姜之鱼听到苏河说完,高兴的说道:“苏统领的意思,我们盐业公司完全掌握食盐制造和销售。
每产出一袋盐,就要交一部分税。
剩下的钱,我们都留着扩张公司。”
苏河眼睛一瞪,道:“想什么美事,除了交税的钱。
盐业公司挣的钱,九成要上缴,只有一成留下发展。”
苏河交代盐业公司,食盐的销售价格。
为了让百姓吃的起盐,规定盐价为2枚铜币一斤。
所有地区,盐价统一,这是销售价。
零售价最多也不会超过5枚铜币两斤。
食盐这种大宗商品,苏河采用薄利多销的策略。
这么低的盐价,统领府算上税收和上缴利润,每年能从盐业公司,获得的至少三百万两银币。
贩盐太挣钱,苏河抄出来的现银,有一多半都是从四川盐商家里抄出来。
盐业公司的利润,足够他建立几百所小学。
盐业公司经过一段时间发展,机制臃肿腐败横行。
百姓起码能吃到低价盐,官府也能收到大额税收和盐业公司上缴利润。
只需要派遣几名监察御史,把所有腐败的人抓起来,全面清理盐业公司。
盐业一旦交由盐商负责,腐败会更加严重,苏河一分钱也收不到,全肥了某些官员。
百姓也只能吃高价盐,甚至都不敢吃盐。
大明的盐商,就是巨富的代名词。
他们获得的利益,就靠挖大明墙角,侵吞大明盐税获得。
苏河吸取大明的教训,绝不给商人可趁之机。
“姜之鱼,你留在盐业公司,等盐业公司形成规模。
科考之后,会有经理来接替你,那时你再回汉中。
我会让苏雀专门派税务局的人,驻守各大公司。
账目一定要清晰,会有多个部门审查账目。”
苏河对于这些公司管控很严,金钱往来都通过银行系统。
银行、税务局和各个公司,都会审查出入账。
有一个账对不上,就会深入调查。
苏河知道这样做,也没有办法杜绝贪腐,但能有效遏制贪腐。
真有贪腐出现,它也能很快就暴露。
姜之鱼听到后露出笑容,道:“请苏统领放心,我一定会管理好盐业公司。”
他不会在账目中做手脚,自己的仕途远大,贪一些钱财不值得。
苏河和姜之鱼,聊着盐业公司扩张产能,各地盐业公司的组建。
天色已经渐暗,姜之鱼带着苏河来到盐业公司的房舍休息。
苏河起来的非常早,他没有等待姜之鱼派人来送饭。
直接带着警卫去盐业公司食堂吃饭。
在那里能接触到底层的工人,听到底层最真实的声音。
苏河来到食堂,看到很多工人在这里吃饭。
他领取餐具,排着队去盛饭。
这里的人都不认识他,与他们交流,都会说实话。
不像在蓉城,每个人看到苏河,都戴着面具。
盐业公司食堂,免费提供一天三顿饭菜,煮红薯吃饱为止。
提供一碗鸡蛋汤,一大锅水放一个鸡蛋那种。
还有一小碟泡菜,有辣白菜和咸萝卜两种。
苏河带着两名警卫,装作新来的工人,端着刚打完的菜,来到一个大桌子旁。
这桌子上,有一老一少两个工人在吃饭。
“大叔,方便我坐在这里吗?”
老汉露出笑脸,嘴里的牙齿都基本掉光。
“哈哈,我只是长得显老,今年才二十五岁,这是我弟弟,只比我小五岁。”
苏河看着这个人,看着面貌就是五十岁的人,半白的头发和褶皱的皮肤,都表明他已经衰老。
“不好意思,我失言了。”
苏河立刻就明白,这是典型因为劳累过度加上营养不良,导致的早衰现象。
他见识过非常多的这种人,他们被高强度压榨,基本活不过三十岁。
“我没见过你们,应该是刚来的吧!
这里的待遇非常好,不要担心,比在大明好多了。
我见识到晒盐池,当时就惊呆了。
之前用大铁锅煮盐,煮一天一夜,才能煮出一小把盐。
这个晒盐池,只用几天时间,就能捞出来几车盐……”
苏河吃着饭,同时听着这名工人,讲述他之前和现在的生活。
他已经分到属于自己的土地,还在盐业公司打一份工。
他知道自己活不了多久,拼命挣钱,给自己孩子多留下一些钱。
他现在的生活和之前相比,简直是仙境。
苏河看着这名工人讲到之前生活,谈话间流露恐惧的表情,都能想到他遭受的苦难。
他讲到现在生活,脸上充满着笑容和希望。
苏河看着这个人发自内心的笑容,他感到很满足。
自己走在正确的道路上,这么做完全值得,要帮助更多的百姓,让他们过得更幸福。
吃完饭,他又与许多工人闲聊。
苏河了解盐业公司的情况。
姜之鱼没有辜负他的期望,盐业公司管理的很好。
苏河走出食堂,正好看到吴诚带着几名工匠走进来。
这些工匠用驴车拉着几件东西,车上被麻布裹着看不清楚。
吴诚看到苏河,快速走到苏河身边,邀功道:“苏统领,我昨天一晚没睡。
陪着工匠一起制造,为他们解决困难,终于制造出几台压力井。”
苏河听到压力井这么快做好,他露出笑容。
本以为要花费几天时间,没想到一天一夜就做好了。
“我们去找姜之鱼,找一个小盐井试一试压力井,看它能不能正常使用。”
吴诚笑着说道:“苏统领,我们按照您吩咐的办法,已经在河边试过,这种压力井真的能长距离汲水。”
苏河听到吴诚说试过,就没再要求测试压力井。
直接找到姜之鱼,用自流井测试压力井。
工匠们把盐井上方的辘轳拆掉。
他们开始连接制作好的竹子。
这些竹子已经被打通,两端都有卯榫结构,能巧妙的卡在一起。
竹子的连接处,紧紧裹上一层皮革,并用麻绳绑紧。
很快竹子就完全深入到自流井很深的位置。
压力井下端的铁管,直接插到竹节内。
工匠们用麻绳塞住缝隙,外面和竹筒一样用皮革包住,还在外围糊上一层泥巴。
工匠们把压力井,架在井口上端,并固定好它。
苏河查看这个压力井,井底单向阀门和活塞都是皮革制成。
他舀一瓢盐卤,倒入压力井里。
让警卫用手快速压着压力井,向上压动时,竹筒内的空气被抽到井里。
向下压动时,井内的空气有单向阀门阻挡,没办法再进入到竹筒,只能通过井内缝隙跑出去。
压力井内部有液体密封,活塞向下移动时,外部空气无法进入境内。
通过反复的上下压,排空了竹筒内空气,就形成了真空。
大气压直接把盐卤顶了上来。
压力井井口,响起了哗哗的水流声。
姜之鱼激动的说道:“出水了,真的出水了。”
苏河看着这个水流,一个压力井汲取盐卤速度,比辘轳快很多倍。
自流井上方的空间,至少能装三个压力井。
自流井和贡井的产量,将会得到几倍提高。
大量的食盐,会生产出来,廉价的食盐很快能到百姓手中。
苏河不怕抽干自流井和贡井,后世抽了数百年,这两个地区还有井盐。
压力井也注册专利,向民间公开专利,让工匠制作压力井,它汲水比辘轳轻松。
它也适合很多地区,现在城市和乡村喝水,都是靠井或是河流。
7017k
【在阅读模式下不能自动加载下一页,请<退出阅读模式>后点击下一页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