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议立太子

  孙太后坐在殿上,冷汗不住地从额头上渗出来,隐在袖袍之下的玉手,早已经攥出了一道深深的印痕。

  金英的话,让她真正的意识到。

  自己现在面临的,究竟是多么严重的局面。

  亡国之君?

  这四个字单单在心中一出现,便让她头晕目眩,几乎要瘫倒当场。

  深深的提起一口气,勉强定住心神,孙太后开口道。

  “此事不必再议,如于谦所言,此等危急时刻,谁敢再言南迁者,斩!”

  因着此事太过严重,就连孙太后自己都没有意识到。

  她说这两句话的时候,声音都是颤抖着的。

  朱祁钰松了口气。

  他知道,孙太后已经认识到了事情的严重程度。

  于是率先起身开口道。

  “臣谨遵圣母之命,自今日起,敢言南迁者,斩!”

  底下诸位大臣,也起身随声附和道。

  “太后英明。”

  当然,这些人当中,除了一个人。

  那就是徐珵。

  金英的低语他自然没有听到。

  但是看到孙太后急转直下的态度。

  再仔细品了品刚刚郕王一番话中隐含的意思。

  徐珵的脑子里全都是两个字。

  完了!

  这下不仅将满朝文武都得罪了,就连宫中的太后娘娘,恐怕也不会对他有什么好感了。

  毕竟,他险些便在无意间,为天子按上了一个谁也担不起的大罪。

  一时之间,徐珵只觉得自己前途尽丧。

  无比后悔自己为什么要多嘴开口。

  不过这个时候,殿中已经没有人在意徐珵的表现了。

  因为孙太后的声音已然继续响起。

  “我上下齐心,京城必可坚守。”

  “于侍郎,尔掌兵部诸事,今日出宫之后,便即刻盘点兵员,拿出个法子来,付于朝议。”

  孙太后说的平常。

  但是殿中的气氛却再次变得微妙起来。

  因为,随着这句话,又一个现实的问题被翻到了台面上。

  眼下这个局面,该谁做主?

  前头已经说过。

  如今京城当中,太后掌握了大部分的实权,可以调动京营及九门驻守官军。

  但是实际上,受命监国的却是郕王。

  刚刚,虽然有徐珵那么个摆不清位置的愣头青掀了个盖子。

  但是因为朱祁钰退了一步。

  他自己主动开口,向太后上奏,算是暂且掩盖住了这个矛盾。

  可太后的这句话。

  却将此事再度翻到了台面上。

  毋庸置疑,孙太后的这番话是挑不出错来的,也的确是当下要办的。

  但是须知。

  于谦乃是六部重臣,正经的前朝大臣。

  除非是涉及到皇家事务。

  不然的话。

  按照规矩,太后是不能直接向朝臣下诏的。

  这种规矩和程序上的东西。

  文臣远远比勋戚要看得更重。

  往严重了说。

  程序不对的旨意,便是乱命!

  臣子完全可以拒接!

  于是,所有人的目光都落到了于谦的身上。

  接,还是不接?

  接了这道懿旨,便代表着默认了孙太后可以插手政务,有违礼法。

  但是若是不接,又该如何拒绝?

  刚刚他们这些朝臣一直嚷嚷着,让太后坚定信心,固守京师。

  现在太后倒是顺了他们的意,但是他们却要在这等小事上纠缠不休?

  朱祁钰在一旁看着,心中也大略猜出了孙太后的用意。

  她老人家,虽然已经打消了南迁的打算。

  但是还是想要把事情攥在自己的手里。

  今上亲征也有些时日了。

  孙太后在宫中,一直恪守本分。

  什么事该插手,什么事不该插手,这中间的度拿捏的十分准确。

  她不可能不清楚,自己的这道懿旨意味着什么。

  相反的,她是在借此机会,试探朝臣的态度!

  只可惜,她挑错了人……

  于谦上前一步,叩首拜道:“圣母容禀,先前皇上御驾亲征,曾命郕王监国,如今皇上不幸陷于虏贼之手,京中庶务不可久旷,臣冒死进谏,请圣母下旨,命郕王总摄大政,监理百官。”

  朱祁钰眸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笑意。

  这就是于谦啊!

  他才不会怕什么威胁和试探,他只会按照自己心中的信念做事。

  孙太后的试探,若是换个人可能还会纠结一番。

  但是到了于谦这,压根不用多想。

  既然程序不对,那就让程序合法便是。

  现在之所以出现这么尴尬的局面。

  就是因为郕王有监国之名,无监国之权。

  孙太后手握京中大权,但是却没有插手政务的名分。

  毕竟,凡是太后干预政务,必须要有皇帝的授权。

  现在的情况,皇帝陷于敌手,勉强可以比拟天子幼弱,无力处理政事。

  但是同样,因为皇帝不在京城,孙太后也不可能获得皇帝的明诏授权。

  便是有,这等危难时刻,朝臣也不可能接受女主临朝。

  所以眼下最好的办法,就是让郕王真正行使监国之权。

  他是这么想的,于是便这么说了。

  丝毫都不在乎说完之后,孙太后陡然一变的脸色。

  孙太后的神色的确不算好看。

  她心中已经有这个预料。

  但是却没想到,于谦会这么直接的将她顶回来。

  要知道,刚刚于谦的一番话,基本上算是打脸了。

  压根没有理会她的懿旨,而是在自说自话。

  换句话说,她的诏命被直接无视了!

  没有驳回,但是同时也没有提起,直接当做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

  这简直比直接驳回她的懿旨,更让她难受。

  一时之间,孙太后被气得胸前起伏,脸色都是一白。

  看的朱祁钰心中不由得暗暗一乐。

  数遍他前世今生,可是头一遭看见孙太后被气成这个样子。

  虽然明知道不该幸灾乐祸,但是他的确忍不住。

  不过话说回来。

  这也能够看出,孙太后的政治定力不够。

  这种事情,在朝堂之上,简直不要太常见!

  且不说,这只是一道连口谕都算不上的懿旨。

  便是真正的圣旨,在真正走完程序,下发到六科之前,大臣们都不会太过在意。

  毕竟朝政是大家商量着办的,断没有君上一人,一言而决的道理。

  何况,于谦眼下面对的,还不是正经的皇帝。

  所以他拒绝起来,根本就是毫无负担。

  孙太后扫视一周。

  见没有任何一个朝臣出面,指责于谦不对,便知道自己刚刚的举动太冒失了。

  按下心中怒意,孙太后感到一阵头疼。

  就这么将摄政大权交给郕王吗?

  她暗暗瞥了一眼坐在旁边椅子上,病恹恹的朱祁钰。

  心中总觉得有几分不舒服。

  尤其是,刚刚见到朱祁钰如此冷静而又条理分明的分析过眼下的局面之后。

  孙太后更加生出了几分不安。

  想了想,孙太后问道:“郕王,于谦进谏,要哀家将朝廷庶务托付于你,你怎么看?”

  我坐着看……

  朱祁钰心中腹诽一句,却仍旧起身道:“圣母,此等大事,当诸臣与圣母斟酌而定,臣不敢多言。”

  这个时候,他才不去出什么风头呢!

  虽然前世今生的情况略略有所变化。

  但是他相信,有了刚刚的那番话,在场的大臣们心里都该清楚,谁才能真正坐镇京师。

  何况,在这些固守规矩的大臣们眼中,本就不可能允许一个没有皇帝诏命的太后直接插手朝政。

  皮球被踢了回来,孙太后忍不住揉了揉额头。

  她越发感觉这个郕王和以前不同。

  这两句话看似平常,但是实际上,却暗含机锋。

  朱祁钰看似什么都没说,但是却留了个话头。

  他不说答应,也不说不答应,而是说,让她和诸大臣商量。

  那么也就是说,她接下来,肯定要问在场群臣。

  但是问他们?

  瞧瞧于谦那副理所当然的嘴脸,孙太后不用想就知道他们要说什么。

  短短的犹豫了一瞬。

  孙太后还是决定,不去听那些她不想听的话,直接道。

  “皇帝出京之前曾对哀家说过,待大胜回京之后,便择日册封储君。”

  “如今皇帝失陷于敌手,京中恐人心惶惶,朝廷亦不可一日无主。”

  “哀家之意,当命礼部择吉日,立长哥儿见深为太子,以安天下之心。”

  “皇帝回京之前,一应庶务,由郕王监国辅政,诸位意下如何?”

  许是孙太后有些累了。

  懒得再多打什么机锋,直接便将自己的意思说了出来。

  前头的几句话,理所当然的被群臣直接忽略。

  说什么皇帝出京前说过,不过是个由头而已,重点在后面两句话。

  立太子,定储君,以安天下之心!

  安什么心?

  当然是皇帝万一回不来,朝臣们该如何站队,官军百姓该效忠于谁的心。

  除此之外,另一句话也十分耐人寻味。

  于谦进谏的时候,说的是“命郕王总摄大政”。

  到了太后这,变成了“命郕王监国辅政”。

  一个总摄,一个辅政。

  这二者之间的区别可大了去了。

  于谦的意思,是将京城大权,全部托付到郕王的手中,一切由郕王做主。

  孙太后的意思,是要先立太子,然后将京城大权托付到太子手中,最后由郕王代行太子权柄。

  看似没有什么区别,只是差了一道程序,到最后都是郕王来总政。

  但是稍微有些政治敏感度的人都清楚,这二者可大大不同。

  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名分。

  如果是按照于谦的办法,那么京城大权本身就是在郕王手中。

  除非皇帝回归,不然的话,没人能够从郕王手中夺权。

  但是如果按孙太后的办法,那么就不一样了。

  权力属于太子,郕王只是辅政。

  那么就可以换人!

  虽然皇室宗亲是最适合辅政的,但是勋戚大臣,文武百官,也都是可以辅政的。

  如此一来,想要罢黜郕王的权柄,就容易的多。

  在场大臣都是宦海沉浮多年之辈,但是也是头一次遇见这种情况。

  虽然转念一想就明白了其中的差别,可到底该如何表态,却皆是犯了难……

【在阅读模式下不能自动加载下一页,请<退出阅读模式>后点击下一页阅读。】

点击下载皇兄何故造反?全本TXT合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