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70章 显摆

  其实没什么奇怪的,渐渐腾出手来的中国海军早已经开始加大对潜艇的投入了。战争前,已经至少有4艘潜艇在鄱阳湖里嬉水,还有两艘等待接收,船台上还有两艘在动工。

  之所以没有尽快地加入海军,是因为张汉卿不想动静太大----沿长江走免不了经上海,英美日等国的情报人员可是紧盯着这块,如此庞大的家伙藏是没法藏的,这样想低调都不成。

  中国海军军费好歹也在近两年占了总军费的两成多,按照绝对值来讲已经超过日本海军军费,但是明面上却没有多少看点:有限的18艘“九江”级驱逐舰算是新的,55艘“汉口”级炮舰是新造的但谈不上优秀,甚至在建造之初已经落伍----它们本是美国淘汰的炮舰的仿造品,只是解决了有无的问题。

  以中国海军这么点家底倒不至于惧怕什么“中国|威胁论”,但适当的低调有助于中国埋头发展自己的事业,而不至于被盯上。中德关系特别是军工产业的资源共享,很让法国英国头疼,日本也在很多场合向外界表达了不快。

  不过既然撕破脸来,为了打消日本在海上对中国的封锁以及尽快实现以“大战迫求和”的战略,中国潜艇便开始高调起来。这不,6艘潜艇奉命加入长江舰队和渤海舰队,番号分别拟为潜艇第13、23大队。

  这些潜艇也没有避人,故意选择在白天的时候经过上海,就是要让上海各界人等看一看中国的实力。

  讲起来这支编队的数量也并不多,但难得的是集中,而且中国海军有意显摆,在前后都由两艘“九江”级驱逐舰护卫----不用说,它们也是新造出来要加入现役的。

  这样做,既给了中国军民以鼓舞,也让日军不敢过分逼近上海,还能给英国人施压,有一箭三雕的作用。可以想象,对此情此景,英国人再反应迟钝也知道是什么意思。

  无数怀着各种各样心思的人们传唱着中国潜艇群大摇大摆地穿越宽阔的长江水面的场景,对怀着能拖就拖至不济也是死道友不死贫道的英国人来说则是倒吸一口凉气,对久战不决而对龟缩在上海公共租界的日本军民无计可施的日本海军来说是又一道枷锁,而对蓬勃兴起的民族独立意识的中国人民来说又是一剂强心针。

  不好善了了。

  否则人们不禁要问:这么这几年投入的那么多军费到哪儿去了呢?包括空军的投入都一样。占陆军一半军费的空军,占空军一半军费的海军,虽然比例上可能不过是国防总预算的七分之一和七分之二,但是有陆军强盛的光芒在,它们怎么也不会太弱才对啊!

  其实这是张汉卿打的时间差,只是没有打好而已。

  二、三十年代,正是航空兵发展日新月异的时候,也是各种新式武器层出不穷的时候,在这个时代下,张汉卿认为,用宝贵的资金来发展注定被淘汰的武器是要不得的,因此在很早,他的着眼点就放在追赶世界一流的军工技术和引进世界第一流的人才上。

  虽然在张汉卿的带领下,中国发展驶入了快车道,在各行各业都有迅猛的进步。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人才的培养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新建的多如牛毛的学校是可以批量“生产”大批有一定知识素养的未来技工人员,但经验的积累没这么快,特别是中国需要补的课太多。

  在这种情况下,网罗全球人才为我所用就显得非常有必要,“道奇”卡车的引进是一例,而奠定中国航空工业基础和力量的大动作是高薪聘请的一名德国专家,梅塞施密特。

  这个名字可能相当多的中国人不知道,但研究过二战德国战史特别是空军的人员都清楚,德国空军给欧洲各国带来的灾难性的打击。数十个以“Me”开头的型号是梅塞施密特公司给德国带来的礼物,也是缔造其“闪电战”的要素之一。

  梅塞施密特公司的前身为巴伐利亚飞机制造厂,因为一战的终结,军用战机的需求大大地减低,严重冲击到它的业务,公司的管理阶层被迫找寻其它的产品来保持他们在业界的地位。

  于是它于1926年在巴伐利亚奥格斯堡重组,第二年,威利-梅塞施密特以总设计师和总工程师的身分加入了公司,并带给它举足轻重的影响。

  在最初的几个设计中,M20运输机的结果对于设计者和公司而言是悲剧性的。有好几个原型机发生事故而坠毁,其中一起事故夺走了汉斯-哈克曼的性命,他是汉莎航空和德国帝国航空部首长艾尔哈特-米尔希的挚友。

  米尔希对梅塞施密特漠不关心的态度感到愤怒,最终取消了所有有关梅塞施密特的合同,以至于最后公司不得不在1933年申请倒闭。

  梅塞施密特博士提倡一种叫做“轻重量结构”得一种概念。在这一理念下,有许多负重对象被整合成一个经过加强的硬体,这样子就可以减轻许多重量进而增强效能。

  历史上第一架根据此概念设计出的飞机是“Bf108台风式”,这架飞机马上就创造了许多飞行纪录。从此之后,梅塞施密特成为了纳粹德国的新宠儿。

  后来在1938年巴伐利亚飞机制造厂重新整合成为梅塞施密特股份公司。至此飞机名字字头的缩写也从原来的“Bf”变成了“Me”,从此世界上多了许多设计优秀的战斗机,以它名字命名的企业也成为二战中德国最大的飞机制造商之一:Bf109战斗机,在二次世界大战中成为德国空军最重要的战斗机。

  直至今日,它仍然是产量最多的战斗机,大约有35,000架;Me209战斗机,则打破了活塞螺桨飞机平飞速度的世界绝对记录;梅塞施密特公司也制造了世界第一种服役的喷气式战斗机…

  在梅塞施密特博士最煎熬的时刻,是张汉卿主动伸出了援手,通过德国政|府以人才引进的方式把他聘请到成都飞机厂,给中国升级战斗机。

  这位理工科的博士,给中国带来了全新的理念,并在歼-1的基础上,成功地设计出符合中国需求的第一架轻金属机构的新式战斗机“歼-2”。他的贡献不仅仅在此,而是通过设计此型号,为中国培育出一批能够接得上手的飞机设计师,从此中国走在了战斗机发展的快车道…

  引进尖端军工人才并不意味着巨额的军事投入。在人才引进和技术更新方面,张汉卿舍得花钱,但并不意味着他现在会把产出上马,只是用军费建造大量的军工企业,分门别类,设施齐全。

  但在最初,却是让它们生产民用物品,如北方重工集团虽然是造坦克及各种装甲车为目的组建的,但是现在主力却放在拖拉机与汽车的生产上;

  武汉造船厂能够大量生产中国现役潜艇、驱逐舰与炮舰,其民用船只的建造却占了业务量的九成以上;南昌发动机厂虽然是国内首屈一指的飞机发动机制造商,却把大部分精力放在了车船用发动机上…

  一是国家经济发展亟需这些东西,二是在大量制造的过程中提升技术水平,为以后的井喷储备力量。

  技术的积累是需要时间的,在中国各行各业的力量与外国相比还有相当的差距时,大规模地制造一些很快就要淘汰或者必须升级的产品对国家来说是一种巨大的浪费。

  因为张汉卿早就想建造更大的军舰,那么“汉口”级这样只能在内河逞威的炮舰在国家统一后已无存在意义,而“九江”级驱逐舰只能作为近海巡逻使用而无力进行海上决战的军舰造再多对海军力量的提升也没有多少好处。

  同样,无论是战斗机还是轰炸机,它们都还相当原始…

  所以海空军的军费使用方向顺序为军校、工业技术引进、相对来说淘汰不会太快的兵种如高炮部队、海军陆战队、岸炮部队,以及潜艇,然后才轮到水面舰只。

  这也是中国海军投入巨大但效果不彰的原因之一,无它,张汉卿着眼点在未来。按照“宁可人等武器,不可武器等人”的想法,无数优秀的舰船指挥员被培养了出来,只等待国家财力允许后的井喷。

  这个想法不错,但是前提是在此期间不发生大的战争。

  按照张汉卿的想法,历史上经历了直、奉、皖系军阀大战、北伐、中原大战的中国是在因内战而元气大伤的情况下被日本人钻了漏洞的,就那样在起初他们还遮遮掩掩不敢相信。

  现在中国的政治、经济形势远好于正史,也优于日本,所以类似于“九一八”那样的大战会不会延迟暴发一直是他思索的,他也想在此之前多在经济上进行补足。越是经济发达了,日本人先动手的概率就越小。

  当然他从来没抱有两国能够善了的幻想:就冲着日据台湾、大连,以日本人的脾性,他们没经过打痛,是不会吐露口中的肥肉的,只是最好的战争是由中国首先发起,那时候一定是中国认为最合适的!

【在阅读模式下不能自动加载下一页,请<退出阅读模式>后点击下一页阅读。】

点击下载穿越民国之少帅春秋全本TXT合集